摘要:對高校同性戀者持“包容”態度,但絕不能形成縱容的氛圍。讓同學們盡早明白“同性戀到底意味著什么”。通過本案例的發生,筆者進行了反思,贊同以人為本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人本主義提倡從人的“需要”出發,只有滿足了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后,才會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對于高校同性戀群體,預警式教育、疏導、治療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關鍵詞:高校 女同性戀 外在表現 影響 對策
1 案情概述
2008年10月,剛剛結束軍訓的08級學生開始了新的校園生活。開學后不久,同學們發現,甲女生與乙女生關系異常親密,總是形影不離,常常在校園攜手散步,上課時相互依偎。據任課老師反映,課間兩人經常相互坐在對方的腿上,有時兩個臉貼著臉,頭發擋住,看不清兩張臉在干什么。2009年4月,班主任在一次課堂出勤抽查中發現,甲、乙兩同學無故缺課,便去宿舍尋找,發現兩人同枕共眠,上身赤裸。這種現象引起班主任高度重視,調查談話中發現,甲同學手腕手背處劃有數條刀痕。據甲自己說,因為心里難受,用刀劃,說流血心里才舒服,并要求乙陪伴她。乙怕她意外,才不去上課,在宿舍陪她。甲乙兩人同班同寢室,甲同學四方臉、短發,衣著等呈中性化,說話語速很慢,在兩人關系中處于主動地位。兩人經常好好吵吵,有時甲會走極端,離校出走,或者用刀自殘。
據甲高中同學反映,甲在高中時有過同性戀傾向,曾喜歡一位年輕的女老師。那時她年齡小,只是單方面表示對年輕女老師好感,或買些吃的送給老師。隨著年齡的增長,到高校后,同性戀表現更為明顯。
甲同學在新生入校軍訓期間曾一天打十幾個電話回家,其母親打電話告訴班主任,說受不了她了,遂把她的情況介紹給班主任。甲同學在高中曾吃過近兩年精神方面的藥物。
2 成因分析
同性戀是一種性傾向的心理偏曲,本案例發生在筆者的班級中,作為班主任,更想了解同性戀的起因,遂查閱了一些資料,認為造成同性戀的原因主要有:
2.1 生理因素
奧地利醫生理查德馮克拉夫特埃賓認為,同性戀的成因主要是生理上的影響,同性戀者雙方家庭往往有著精神病史,因此同性戀是一種遺傳的生理缺陷。有些同性戀是具有先天傾向的,其基因染色體結構決定了她們有對同性戀的傾向。
2.2 心理因素
從心理上探討同性戀有兩派:疾病論和正常論。疾病論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認為無論是對男同性戀而言的“戀母情結”,還是對女同性戀來說的“戀父情節”,同性戀是一種性心理變異(或變態)。
與疾病論相對的是同性戀正常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心理學家靄理士,著有《性心理學》一書。靄理士自從發現自己的妻子是同性戀后,開始關注這個人群,他查閱大量文獻后認為這個人群雖然和普通人群在性心理和性行為方面有些不同,但這些不同不能說明是一種變態。
2.3 社會因素
有些女同學容易受環境影響產生男性化的傾向。比如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習慣于在另類的追求中尋覓刺激,自我標榜,特立獨行會給他們帶來滿足感——“同性戀”很容易成為獲取這種滿足感的途徑。當代大學生有些人社交圈很復雜,同性戀等獵奇行為對其中一部分人來講,并不陌生。
3 解決方法
班主任應主動貼近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針對上述案例,我的做法是:
3.1 積極調查情況,進行談心、引導
讓甲同學認識到她的性取向不太正常,及時與她本人及家長溝通,給她講道理,力求使她逐漸轉變,以適應今后社會生活。
3.2 持續的關注與幫助
從剛入校了解甲同學的一些情況后,就把該生編入特殊學生檔案內,多次聯系交流,了解到甲同學有跳健美操的特長,有意識地讓她多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如迎新晚會、新生運動會等。組織班干部關心、幫助做工作。甲和乙的關系有一個發展過程,2009年3月甲乙兩同學之間經常情緒反常,有時哭,有時甲離宿舍出走。讓班干部隨時將一些突發情況告知班主任,并聯系家長去看醫生。
3.3 到學校心理咨詢室咨詢
2009年4月,甲同學情況發展較極端,數次自殘,用刀劃手背,嚴重影響自己學習、生活及周圍同學的學習、生活。建議甲乙同學及宿舍舍友去學校心理咨詢室咨詢。
3.4 及時采取措施
經醫院診斷,甲同學已經患有抑郁癥,不能進行正常的學業,經與家長聯系,在征求醫囑后,休學回家。
4 案例反思
對高校同性戀者持“包容”態度,但絕不能形成縱容的氛圍。讓同學們盡早明白“同性戀到底意味著什么”。通過本案例的發生,筆者進行了反思,贊同以人為本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人本主義提倡從人的“需要”出發,只有滿足了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后,才會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甲同學所在班級有37名女生,只有5名男生,所在系女生104人,男生26人,是不是性別比的差距,也是造成同性戀傾向的原因呢?是不是通過與不同專業開展一些健康豐富的班際活動,達到增進彼此交流,來緩解壓力呢?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4.1 重視對大學生的性教育,培養成熟的戀愛和科學的性觀念
首先應開展對大學生的性生理心理知識教育,使他們對兩性之間的生理差異、性發育的自然規律有一個較好的了解,其次加強性道德教育,要啟發學生正確處理好同學、戀愛、友誼的關系,樹立科學的性觀念。應鼓勵高校性取向不太正常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及時與校內的心理咨詢師或社會上的心理醫生進行溝通。
4.2 加強高校心理輔助工作力度,及時為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高校班主任應承擔起心理咨詢一部分職能。盡管一般的高校班主任在心理咨詢知識方面與專業人員相比存在很大缺陷,但在對大學生心理動態的了解方面卻是專業咨詢人員無法相比的。如果能夠具備一定的咨詢知識,高校班主任是能勝任一部分咨詢工作的。
4.3 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校園文化
健康、和諧、豐富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利于化解學生抑郁等不良的心理傾向。通過一些活動,顯露自己的特長,施展才華,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增強自信。通過人際互動,正視自己的非健康心理,加強學習,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總結經驗教訓,實現自我拯救、自我調整。
4.4 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當代大學生滿懷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美好事物,迫切想了解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高校班主任要因勢利導,促使大學生在關注我和關注社會發展之間達成一種平衡,使他們不能脫離社會實際和社會責任,單純地沉溺于對自己未來的自我設計之中。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最終導致心態上的變化,扭曲,最終演繹為不健康人格的“同性傾向”。
大學生與青春期青少年相比,在心理上相對具有優勢,但是他們的心理能力、抵抗能力、判斷辨別能力仍然是不成熟的。對于高校同性戀群體,預警式教育、疏導、治療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同性戀是受爭議的群體,合二為一的高校同性戀者,應該被社會關心,避免其成為社會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參考文獻:
[1]任華良著.大學生心理發展輔導[M].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陳偉.當代中國女同性戀生存狀態研究綜述[J].當代社科視野,2009(02).
作者簡介:曾慧(1971-),女,湖南隆回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