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是當前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主流趨勢。新形勢下,如何全面、穩定、順利的推進院校信息化工作開展,成為各信息化管理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下面將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信息化 管理 師資隊伍
信息化是當前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主流趨勢。網絡科技的發展推動了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步伐不斷向前邁進。高職院校不僅在硬件和軟件配置方面有了顯著的進步,與在各部門獨立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的初級階段相比,規模方面已經開始超越,并且逐步向整合教學科研、管理決策、生活服務等大學全部職能的信息化高級階段發展,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其重點由提高工作效率向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管理體制轉變,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的核心競爭力。
1 高等院校信息化概述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指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不斷強化管理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提升科研水平,以及改善生活環境等。在建設高等高職院校信息化的過程中,其主要內容包括:建設信息化網絡和信息化資源、培養信息化人才、應用信息技術。
2 信息化建設主要內容
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主要內容包括:建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庫、培養師資隊伍,以及應用信息技術。
2.1 建設網絡基礎設施 所謂建設網絡基礎設施通常情況下就是建設智能化、開放式的寬帶校園網或者城域網,并且將其與互聯網相連,同時在校園網中接入教室、圖書館、學生宿舍、教師宿舍、辦公室等,對于整個校園來說,都是數字化的,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給師生提供信息化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通常情況下,高等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是以信息化網絡建設為基礎的。
2.2 建設信息資源庫 在建設信息資源庫的過程中,主要涉及:媒體素材庫、網絡課程、網絡課件、題庫、專題學習網站,以及專業資源庫等多個方面的建設。通常情況下,建設高等高職院校信息化是以建設信息化資源庫為核心的。
2.3 培養師資隊伍 所謂培養師資隊伍通常是指培養與培訓信息化人才。高等高職院校通過開設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等相關專業,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斷培養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研發等工作的人才。通常情況下,高等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是培養信息化人才。
2.4 應用技術 在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中,技術作為重要環節,通常情況下需要轉化為教育中的生產力,進而為人類所利用。信息技術應用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學中,研究、開發信息技術,同時將其作為教學手段。對于高等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來說,信息技術應用是主陣地。
3 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作用
3.1 改進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情況下是以課堂與老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根本沒有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在信息化時代,這種教學模式完全被顛覆,網絡、電子課件、多媒體設備、虛擬實驗室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沖擊。信息化為一種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廣泛使用。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信息化,進而使得教學效果變得更加豐富、生動,明顯提升了教學效果。老師單純的板書和講授不再是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中引入了信息化,授課過程的生動性、互動性,以及啟發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大的提高,進而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技術含量和知識量,明顯提升了教學質量。
3.2 更新教育辦學理念 通過信息化網絡,在一定程度上對教職員工進行信息化教育,轉變教職員工的教育思想觀念,以及辦學思想、辦學和管理模式等,從而不斷創新辦學理念,確保高職教育與時俱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社會的需要,體現行業特色。
3.3 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通過對教學資源和信息資源進行共享,使得高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更加靈活,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借助信息化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資源,同時提升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創新能力。同時人才培養的重點也發生了重大的轉移,由傳授知識轉變為鞏固和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知識的價值。信息化的發展在培養新型創新的高素質人才時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3.4 增強高校的綜合辦學實力 近年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增加教育容量,在越來越多的院校中得到不斷的嘗試;通過培育信息化環境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教育的最大優化,進而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的經濟收益;同時,通過信息技術重組高職院校管理業務流程,轉變其管理職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漸形成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體制,進而鞏固和強化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4 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有效策略
4.1 推進信息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當前,網絡基礎設施薄弱已成為制約高校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因素。各高校特別是職業院校應加大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在校園網中優先接入多媒體教室,然后將普通教室和學生宿舍再接入校園網,增大高職院校室內、室外區域,辦公、教學、生活區域校園無線網絡的全覆蓋,加大無線校園網的建設力度,多樣化滿足用戶移動接入需求。從而高職院校的教學和管理的手段上也從“有限”升級為“無限”,故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對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意義重大。
4.2 完善信息化建設人力結構 加強信息化隊伍的建設,對高職院校信息化校園建設提供有效的人力資源保障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隊伍力量仍然很薄弱,職工的比例普遍低于1%,一些信息化工作開展較好的高校這一比例有的高達10%,其信息人員隊伍達到上百人。
當前,在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不斷提高廣大師生和工作人員使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和意識逐漸成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學院應加強教職工人員信息化素養提升工作,可根據崗位和職能的不同通過相關理論學習和技術培訓,對相關的職工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形成四種教師隊伍:一是信息化教師隊伍;二是信息化管理隊伍;三是信息化技術維護隊伍;四是信息化理論研究隊伍。
4.3 科學規劃 科學規劃是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前提。教育信息化是一項涉及面廣、制約因素多、需要堅持長期投入的工作,因此信息化建設的規劃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是一蹴而就的。信息化應用水平越高,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為單位帶來的效益就越大。目前,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我院缺乏統籌規劃,信息化建設沒有建立明確的目標,信息化的功效依然停留在表層,開發的系統往往針對某單一的需求,在功能、擴展性、兼容性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提高,缺乏總體規劃、總體設計,不時出現低水平重復開發的問題,普遍存在條塊分割的現象。管理者應制定基礎硬件、服務軟件、師資隊伍等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實施方案,監控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4.4 增加信息資源儲備 高校在建設信息化的過程中,其核心任務就是建設信息資源庫,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高職院校對現有的信息資源進行整理和分類,建立強大搜索功能的門戶網站,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教學、科研、管理等不同內容的需要,通過簡單操作,使廣大師生就能獲得相應的信息與服務。另一方面對于全校的數據資源系統,高職院校需要對其進行統籌和規劃,同時對標準進行統一,分級開發和管理。在信息資源庫的開發中,要實現校內校際間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互換。
5 結束語
對于教育信息化整個體系來說,基礎是建設信息設施,核心是建設信息資源,信息資源和技術的應用是目的,政策措施以及信息化人才培養是保障。目前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要實現信息化全覆蓋還需不斷探索和實踐,但是筆者相信,未來高校信息化建設必將不斷完善,并有望成為提高高校教育水平的主導因素。
參考文獻:
[1]周艷瓊.高校人才培養信息化平臺的研究[J].湘南學院學報,2011(04).
[2]劉宏明.加強信息化建設,優化信息資源環境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的建設步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23):4-6.
[3]郭鑫.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思考和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5 (S1).
[4]朱懿心,曹育南,殷革蘭.數字化校園建設理論與實踐探索[J].教育發展研究,2004(9).
作者簡介:盧盛繼(1979-),男,遼寧普蘭店人,遼寧水利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校園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計算機網絡及圖像處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