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高職畢業生大多出生于1991年或1992年,算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批“90后”大學畢業生。三年前全國高校擴招達到頂峰的時候,他們跨入大學校園,畢業時又不幸遭遇中國經濟發展減速。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日益困難的今天,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開始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其中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是尤為嚴峻,本文正是基于當前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在系統梳理影響女大學生擇業效能的基礎上,分析了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并提出了可供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擇業效能 就業質量 職業定向
1 高職院校女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分析
1.1 自我認知存在偏差
調查數據顯示,女大學生認為在解決當前就業難的諸多措施中,“提高就業技能”是首要的措施,占67%,“獲得更多的就業渠道”是解決就業難的第二個措施,占45%,通過這樣的數據顯示,真正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是其自身的知識技能缺乏,對自己的知識能力不自信,害怕自身的職業技能、綜合素質、專業知識等達不到雇主的需求標準。同時還可以說明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育內容嚴重與市場、社會需求脫節,關系學生就業的職業能力培養嚴重不足。最后數據還能說明,在就業過程中個人價值取向、職業認知也影響女大學生的就業。
1.2 職業認知存在局限性
根據筆者的調查數據顯示,有66%女大學生認為企業雇主最看中的畢業生就業條件是其綜合素質,37%的認為是工作經驗,45%的認為是專業對口,53%男大學生認為企業雇主最注重的條件也是綜合素質,還有別的因素如學歷層次、學習成績以及相貌身高等是企業雇主考慮的次要因素,這幾個條件男女大學生選擇人數比例都相對較低,在性別方面,女大學生的選擇比例為18%,統計結果證明,在女大學生的職業認識上,大多數人認為個人素質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性別方面的因素。
其實女大學生對職業認知并不存在多么大的誤區,只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歸根結底還是對自身能力的不夠自信,限于自身的知識技能不夠。
1.3 職業定位存在誤區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72%的女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定位存在偏差,對自身的能力認識不清,一般來說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往往過于高估自己的實力,過分追求不切實際的高工資、高福利的體面工作。55%的女大學生在職業認知定位上沒有形成自己成熟的主見,缺乏清晰明確的評判標準,容易受別人觀念的影響,容易被大眾輿論所迷惑。
1.4 求職擇業過程中應聘能力偏低
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有45%的女大學生在個人推介和簡歷設計方面不夠重視,大多不夠認真。面試準備不充分,沒有把握好一定的面試技巧,還有一部分人在個人儀表方面失分,此外,面試失敗的影響往往持續很長時間,女大學生抗挫能力較弱,一次失敗的面試會導致一些心理素質低的女大學生幾個月不敢再參加別的企業雇主面試。
2 影響女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因素
2.1 專業對口率
在調查中,課題組了解到女大學生在文科專業集中較多,而理工科專業相對較少。在男少女多的專業當中,女生當然競爭壓力較男生較大。例如在高職院校,女生的專業較集中于醫學、語言、管理、財經、藝術等,這是由于受傳統的對女性綜合能力看法的影響,女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偏向語言類和服務性專業。通過對河北女子職業技術學院近三年就業率的統計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女大學生在就業率上低于男生,其就業方向大多集中在文秘、行政、管理、服務、銷售、文教等職位較低與收入較低的行業,在那些集中創造性、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領域,女生少之又少。女大學生若想從事高薪行業,十有八九都與所學專業不對口。
2.2 職業期待吻合度
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曾提出認同理論,女大學生就業難、就業質量不高的原因其實與她們的職業期待度與現實失衡有一定的關系。首先,女大學生的就業觀念由以往的滿足自身發展轉變為滿足個人需求。有許多女大學生覺得自己接受過高等教育,因此在求職的過程中不能正確評價自身能力和自身條件,只是片面追求“三高六點”式的職業(“三高”即起點高、薪水高、職位高;“六點”即名聲好一點、牌子響一點、效益高一點、工作輕一點、離家近一點、管理松一點)導致用人單位望而卻步。其次,由于改革開放,外國的思想不斷涌進我國,使我國的文化出現多元化的趨勢。而女大學生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她們對新事物往往更容易接受。但是在這一多元文化的時代里,女大學生不免會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這使得許多女大學生變得“奢華”、“浮躁”、“鉆營”,就業心態不正,認為“讀書無用,學歷貶值”、“學的好不如嫁的好”。這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并不是她們就業難,而是女大學生自愿丟棄了就業的機會,自愿失業。
2.3 就業起步薪金
女大學生對一份工作試用期后月工資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她們的就業質量。針對“你的意向收入是多少”這一問題,有0.61%的選擇1500元以下,有19.42% 選擇1500-2000元,有19.88%的選擇在2000-2500元,有35.6%的選擇2500-3000元,48.72% 的選擇3000元以上。由此可見,大部分女大學生不從個人發展和事業前途考慮,而是盲目攀比,據了解,目前畢業生對薪水的預期和人才市場能提供的薪金水平中間有著30%-50%的落差,除了電力、通訊、金融等行業的熱門企業外,其他用人單位逐年降低應屆大學生薪金水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并且這種就業起步薪資低迷的狀況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善。不少應聘者看中了薪酬較高的崗位卻缺乏相關工作經驗,也造成了“難就業”。
2.4 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
調查顯示,29.2%的女大學生認為企業雇主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不完善,這阻礙了女大學生對企業雇主的選擇。
2.5 企業雇主用人成本的考慮,對女大學生存在一定的歧視現象
一般來說,企業雇主在雇傭員工時,都是男性能做的盡量雇傭男性,考慮到女性工作的能力、持續性等各方面差異,往往對女性勞動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視。
3 擇業自我效能感對就業質量的影響分析
3.1 不同個人特征大學生的擇業效能感差異分析
3.1.1 擇業自我效能感的性別差異
本研究表明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存在性別差異,男生的擇業效能感高于女生,男女生擇業效能感表現在自我評價和職業信息收集方面有差異,具體體現為:擇業時男生比女生的自我評價水平高,收集、掌握、使用的職業信息多于女生。男女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在其他方面沒有明顯的不同。
3.1.2 擇業自我效能感的年級差異研究
研究顯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擇業的認識不同。理工科大學生的擇業效能感水平隨年級發展的趨勢是大一最高、大二最低、大三趨中;新生的擇業信心處于三年中的最高水平,大二時已跌至三年中的最低點。
3.1.3 擇業自我效能感的地域差異研究
研究顯示,來自農村、小城鎮大學生的求職自我效能感總體評價低于來自大城市的大學生,城市青少年對自己更認可、更滿意。
3.2 女大學生的擇業自我效能感影響其就業
在就業難的壓力下,很多女大學生的擇業自我效能感出現嚴重與自身實際情況不符。因而在面對就業問題時,比較盲從。不是過高的追求不切實際的職位,就是抱著無所謂先試一試的態度,這種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女大學生不能正確客觀的面對現實。如今這輩的獨生子女大學一畢業,對職業的期待普遍比“長輩”高出許多。薪資和待遇當然是一個方面,許多人更看重的還是個人發展。相比較前路未卜的小微企業,大部分人還是會首選大公司、大單位。工作是否“有意思”和未來幾年的職業發展前景是不少人最看重的東西。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是畢業生的家庭條件。對不少追求在大城市立足,父母并不能夠給自己提供更多物質支持的學生來說,現實的需求還是會被放在第一位。我身邊也有不少同學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不斷兼職做銷售和家教,日常開支也盡可能地節省,這樣的學生往往會有更現實的職業期待。也因此,他們在這個“最難就業年”大多都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
4 提升女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幾項措施
4.1 高校要嚴格要求學生,學精學透專業知識
高校要嚴格督促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舍本逐末的忽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各學科任課老師要切實負起責任,把該教的專業知識講到位,采取內容充實豐富,形式靈活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的把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現存的現象是高校大多老師對學生極其不負責任,講完課就走人,學生學習的好壞與自己沒什么關系。因此,必須切實改變這種教學狀態,要嚴格要求學生,因為只有在專業知識上打好過硬的基礎,才能保證學生在就業時不會因為專業知識不夠而被拒。良好的專業知識是學生建立個人自信的第一步,知識的自信,能力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4.2 要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明確自身的職業定位
準確的自我評價是個體有較好的職業自我效能感的基礎。它能幫助女大學生對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失敗進行正確歸因,有意識地通過說服討論,觀察學習,強化矯正等方法掌握歸因技能,消除歸因過程中的自我輕視和偏見,增加自我認同,有效防止由于不自信或畏難而造成的習慣性拖延心理的產生,使女大學生能快速而準確地為自己尋找到或創造各種鍛煉的機會,增加正面的職業自我效能信息。
4.3 增強職業認知能力
教師要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恰當實際模擬職業情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職業的立體感知。把視野擴大,教學不一定非得在課堂上,可以安排學生到相關專業對口企業實習,在實習中結合自身所學,發現問題,及時總結經驗。通過社會實踐,使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產生新的認識,在清醒認識的基礎上,扎實學習,埋頭苦干。
4.4 提高崗位定向分析能力
在找工作之前學生需要做一些基本的職業崗位分析。確定自己合適的職業崗位。并分析各種職業對個人能力素質的綜合要求,查詢企業雇主的一些基本信息資料,企業雇主的性質,規模、效益、考核標準,晉升途徑等多方面的細節問題。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在高校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上,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結構性原因,同時又有女大學生個人自身的原因以及學校自身教育的原因。所以要解決女大學生的就業難這一問題就需要從上述三個角度去做。而尤以從女大學生轉變自身就業觀念,提高自身能力這方面比較現實。在產業結構轉型期,女大學生要主動適應市場的轉變,密切注意人力需求的變化。通過自身的變化去找準職業定位,從而實現就業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王瑜.大學生就業與企業發展脫節的原因和對策淺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10).
[2]高宇.大學生就業與中小企業發展對接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09).
[3]張亞強,梁彥紅.提高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必要性及價值分析[J].價值工程,2012(33).
[4]劉志成,陳曉雪,劉洋等.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及對策建議[J].價值工程,2013(21).
2013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RS-2013-1073,課題名稱:職業生涯規劃對女大學生就業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