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自殺、自殘、甚至傷害他人和蔑視生命價值等現象的不斷出現,以及當代大學生價值迷茫和幸福感降低的現實情況,高校學生的思想健康狀況引起了我們的擔憂,在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感恩尊重教育方面高校做得不是很多。針對目前對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具體情況,即:生命教育缺乏一定理論體系的支撐以及生命教育缺乏一定實踐操作的基礎,因此,如何更有效的開展大學生命教育成為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
關鍵詞:大學生 生命價值 生命教育
我國的生命教育在西方國家的影響下快速發展了好多年,由最初的主要對中小學生進行安全、健康的教育逐步向更高層次追尋生命本質意義的教育探索。但在嚴峻的社會現實面前,我國的生命教育依然顯得很薄弱。尤其是近年來在我國大學生自殺、自殘事件不時現身媒體。關注生命,進行生命教育便成為現代高校學生安全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廣大師生共同關注的話題。
1 現階段國內外生命教育研究現狀分析
生命教育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西方國家,80年代范圍逐漸擴大,到90年代在臺灣深入發展,進入21世紀,生命教育已成為遍及全球各地的學科。國內外生命教育的現有研究在具體意義上有不同的側重點:大致有以下幾類:一是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種教育價值追求,學校教育不應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應該是促進和培養學生個體生命的精神成長和發展;二是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種包括安全教育、信仰教育、感恩教育、死亡教育、人權教育、和平教育等教育實踐;還有的強調生命教育是一種教育目的,最本質的意義是在教育人們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的可貴,實現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價值,從而讓自己的生命與自然、社會建立美好和諧的關系。雖然各自強調的重點不一樣,但是目的是一樣:即讓人活的更自我,達到一種全面自由發展的生命終極狀態。
科學技術的進步促使人類對生命物理機能研究的不斷深入。而在人文領域關于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也越老越多,這些研究都為本論文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盡管如此,但是國內外多是把生命教育的研究側重于中小學之前的安全教育。而對于大學生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群體關注的較少,大學生有著其特殊的心理特點和成長環境。在當今社會大學生校園事件頻發的時期,更多的去關注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顯得很有實際意義。
2 高校實施生命教育的切入點
第一,生命教育缺乏一定理論體系的支撐。由于生命教育在我國還處在起步階段,大部分的研究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和模式。雖然有的學者對生命教育的內涵、具體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其尺度依然比較局限,沒有脫離以前安全教育的影響,并且所針對的人群很狹窄,說服力不是很強。雖然進行了很多的研究,卻又停留在實驗報告、研討會論文集、甚至談話對話集的膚淺層面;雖然這些成果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但由于缺乏深刻性、系統性,所以未能發揮指點迷津的作用。所以,我們應一方面借鑒國內外現有的生命教育的有關研究成果,來構建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體系;另一方面可以挖掘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來更形象更貼切地開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對生命教育的內容、方法、環境進行理論上的全方位探索。
第二,生命教育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沒有切實可行的實際教學模式,也沒有比較有效的案例分析。不少關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理論性很強,缺乏現實的操作性,指導意義不是很大。在高校大力提倡學生生命教育的同時,也沒有真正從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缺乏切身學生實際的實踐操作。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也缺乏相應的課程體系和統一的教學計劃,在校園文化中也難以見到對生命觀有正確引導的內容和安排。在家庭、社會中更難看見生命教育的實施。
3 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實施途徑分析
第一,真正認知生命,確立生命教育理念。確立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是我們要對生命有深刻認識。如何才能更真實的認識自己的生命,可以從幾個方面去做: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生命的存在意識,生命存在具有基礎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性,要將保持生命的存在作為人類活動的第一原則。其次還要認識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基礎,而絕非是人存在的最終目的,生命的存在還應該體現出它的社會價值,還應該以其創造性去成就生命的意義。生命作為人的存在的物質載體,是人生存和實現人生價值及意義的物質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有關人的論述將是空談。所以,人不僅是生命本體的存在,更意味著生命精神意義層面的存在。這是教育工作者進行生命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夠在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樹立起真正的生命教育理念,更多地關注大學生的當下生活和經驗世界,不僅教給學生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尊重生命本體所擁有的基本意義和尊嚴,最大意義的理解生命價值和意義以及生命精神的意義,從而提高他們的生命意識。
第二,建設具有生命教育意識和能力的教師隊伍。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具有生命意識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師隊伍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保證。生命教育應該充分發揮思想理論課的教師、輔導員、班主任以及心理危機干預人員等的作用,使之形成一支生命教育的骨干教師隊伍,并確保生命教育師資隊伍之間有效的協作和配合。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兩個互相依存又完全獨立的生命個體,教師和學生應該處于平等的地位,在互相的交往過程中來實現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一個自身缺乏正確生命教育觀的教師不可能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心靈上的溝通,即使在課堂上對生命知識是多么的口若懸河,而學生課下依舊我行我素,這種知行不一的現象最終使得生命教育成為一句空話。
第三,構建生命教育體系,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建設生命教育學科體系,首先要加強生命教育的課程建設和理論研究。生命教育是一門課程,但又絕不僅是一門課程,它是一種“以生命為本位”的價值追求。它既是所有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所有教育的終極目標,因為所有的教育歸根結底是人的教育,是為促進生命的全面自由發展而開展的。建設生命教育學科體系,設置生命教育課程,進行生命教育理論研究,是實施生命教育的基礎和載體。生命教育課程應該融入關于生命、生命價值的知識,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突出個性化和多樣化。應該配以專門的生命教育教材,把生命教育作為一門課程落實到大學生的日常教學中去,讓大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更加科學系統地了解生命,明確生命的責任、意義和價值。當然,理論是長期開展生命教育的基礎,加強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推動生命教育的開展,讓大學生在生命教育中豐富自己的生命涵養,擁有正確的生命認識和態度。
第四,開展生命實踐活動,加強生命價值觀教育。生命教育本身最突出的特點是:注重實際行動的教育感化。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是絕大多數實實在在的行動而不是語言。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多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多嘗試生命的活動帶來的實際感受。觀看優秀的人生題材影片,關愛老年人,獻血,看望生病的朋友,這些都是很簡單卻很實際的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從課堂拿到生活中去感悟,在生活中去感受生命價值。在這個領域很有教育意義的臨終關懷可以很好的解釋生命的存在意義,人的生命在擁有時,我們很少感到珍惜,也很少感受的生命的力量,而只要在特地的情景下才能使我們感受到真實生命存在的意義,喚起我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渴望,活出有價值,有希望,有朝氣的人生。
4 結束語
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這一代的壓力比任何時候都要大,他們承擔了太多的社會壓力,多關心當代大學生是每一位從事教育行業的人的職責,大學生生命教育正是基于現實的需求,結合大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心理特點、性格脈絡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進一步深化對生命本質意義的認識,拓展生命真正的內涵,讓學生珍惜生命的同時努力追尋生命更高層次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40.
[2]文雪.生命教育論[J].山東教育科研,2002(9).
[3]萬玉.關注生命[D].開封:河南大學,2003.
[4]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06(11).
[5]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8).
[6]劉濟良等著.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