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得益于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電子銀行“家族”也不斷發展壯大。互聯網金融是今年非常熱門的詞匯,余額寶的推出又再次將互聯網金融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互聯網直接推動金融業產生深刻變革,給現有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網上銀行作為金融機構中發展相對緩慢的行業,如何在互聯網金融席卷之時立于不敗之地?互聯網金融的大趨勢又給網上銀行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本文對此展開一個分析研究。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變革 挑戰 分析
1 概述
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近年來互聯網業、金融業和電子商務業之間的界線日漸模糊,行業融合日漸深入,已經形成新的“互聯網金融”藍海,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以阿里金融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在支付、結算和融資領域內的種種“舉措”,給銀行的傳統經營管理帶來巨大挑戰。目前,可以說互聯網金融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傳統商業銀行到了必須做出應對的時候了。只有制定出一系列謀變措施才能保住城池,成功突圍。
近日多家銀行推出的可視銀行卡備受關注。不過,有不少網友不大認可:可視卡實用是實用,但費用太高,雖然“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是面對不菲的工本費和年費以及其他方便的查詢渠道,近期民營銀行、網絡金融概念火爆市場,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已經讓很多傳統金融機構慌了神。銀行業已經感受到了巨大危機感,當然他們不會坐等被顛覆,不少銀行已開始積極謀變,自我調整、自我變革、自我凈化正悄然開始。
2 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及變革
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在2012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中,曾提到互聯網金融已成未來趨勢,將對傳統銀行造成巨大的沖擊。當時他預言,“以臉譜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形態,將影響到將來銀行的生存”。
馬蔚華表示,以支付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已經削弱了銀行作為社會支付平臺的地位。而以臉譜為代表的社交網絡,更是威脅到銀行生存的根基——存貸中介的功能。
馬蔚華當時分析認為,臉譜8.4億實名制的客戶形成了巨大的網絡社區,在這個社區里,信息充分共享。其中有很多提供存款,也有很多需要資金,將來可以通過搜索引擎讓資金供給和需求進行有序排列,通過云計算和資訊體系的完善,確定風險成交的價格,每個人手里有一個移動終端,都可以在手上完成,不需要銀行作為中介。在互聯網時代,手持哪家銀行的卡,這家銀行的網點有多少,對于用戶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這個將是最嚴重的挑戰。”馬蔚華預言,“當然這是很理想的事兒,但是有些事兒看似很遙遠,很快就會發生。”
沒想到,僅僅一年后,馬蔚華預言的事即將轉變成現實。互聯網企業大力進軍金融業,真的“狼來了”。
幾乎在騰訊申請民營銀行的同時,阿里巴巴和民生銀行在杭州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民生銀行行長洪崎將此舉自命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里程碑事件”。9月下旬,京東、百度在上海市嘉定區成立小額貸款公司。對于傳統金融業來說,互聯網金融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傳統銀行模式變革迫在眉睫。
3 銀行應對挑戰措施
首先,要從經營理念上謀變,實現由“產品中心主義”向“客戶中心主義”的轉變。互聯網金融之所以得以迅速發展,追根溯源還是得益于用戶的滿意度。新金融模式憑借互聯網平臺的優勢,針對客戶快速變化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使其比較有效地占有客戶信息。故傳統銀行應加快轉變服務意識,摒棄原有的推銷式經營模式。根據客戶細分,提供金融產品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客戶端定制化部署,使客戶可以自主決定在諸多移動金融服務中的個性選擇和靈活下載,從而最大化用戶體驗。
其次,要從經營方式上謀變,實現傳統物理營銷渠道和互聯網營銷渠道的有機結合。商業銀行可以利用互聯網金融模式,深度整合互聯網技術與銀行核心業務,拓展服務渠道,從以往前后臺分離、集約化管理模式中跳脫出來,逐步轉向一體化運營,將客戶營銷、產品定制、風險管控、財務處理等集中到IT層面統一設計。但也應看到,傳統商業銀行模式在互聯網時代仍具備不可替代的優勢。實體銀行具有的包括資金實力雄厚、認知和誠信度高、基礎設施完善、物理網點分布廣泛等,仍可建立看得見、摸得著的信任。倘若物理銀行與互聯網銀行得以并行,必將收獲1+1遠大于2的巨額利潤。
再次,要從業務體系上謀變,實現聚集各類商業品種的“金融超市”式的服務模式。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能力促使它能較快切入到某一具體金融領域,然而由于經驗上的匱乏,短時間內僅憑金融“門外漢”的互聯網公司還不能做到各類金融產品的交錯組合。這恰恰也是銀行業長久以來積累的業務優勢,所以為了完善服務方式,商業銀行必須積極創新,將現有業務條線與在線金融中心、移動金融、電子商務、電子支付平臺等新興技術模式加以整合,以最終滿足客戶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實現“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
最后,要從戰略導向上謀變,實現商業銀行與其它金融機構以有益合作代替惡性競爭的關系。商業銀行要正確認識互聯網金融公司與其自身的關系,阿里小貸的成功得益于其擁有的海量客戶數據信息,在大數據時代,商業銀行應與互聯網金融緊密結合,一方面推進銀行本身的數據驅動發展方式,另一方面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把控,從而二者實現互利共存的“競合關系”。
4 互聯網金融的監督管理
當前,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也必然會影響傳統的金融模式。時任招行行長的馬蔚華今年4月份在雜志上發文表示,“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目標客戶類型發生了改變,客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不同,價值訴求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商業銀行傳統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被徹底顛覆。”
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已意識到互聯網對金融機構帶來的沖擊,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已是大部分銀行推出的業務。招商銀行還在去年推出了手機錢包業務;建設銀行去年推出了“善融商務”電商平臺,直接涉足到了電商領域。
有專家表示,最早還是傳統金融機構運用更多,沒有那么多的眼球效應。只是今年跨界的多起來,才受到更多的關注。但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互聯網金融需要有互聯網信用支持,同時還需要理解金融的本質;而傳統金融機構從事互聯網金融也必須要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方式以及擁有相應的技術。由于互聯網金融這個新領域沒有相關法律規定,也可能會有人鉆法律空子。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怎樣符合監管?這個問題需要解決。互聯網金融的自我約束和自我風險控制機制,應該如何建立?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探討的命題。
5 互聯網金融新優勢
如果說以前電子銀行還只是物理網點的補充,那么如今,它儼然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左膀右臂”。而長期來看,電子銀行的發展更將成為商業銀行轉型的關鍵一環。
從2013年銀行中期業績報告來看,16家上市銀行的電子銀行業務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目前,這些銀行的電子銀行交易替代率普遍超過70%。其中,招商銀行替代率保持行業第一,電子銀行替代率為91.85%。與此同時,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等位于第二梯隊,除光大銀行,均達到70%以上。而四大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之間的差距也并不明顯。從有披露電子銀行業務收入的三家銀行來看,其增幅都遠超其它傳統業務。據半年報顯示,中信銀行網絡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6.17%,而農行、建行在上半年已完成去年全年電子銀行業務收入的60%。
事實上,推動電子銀行發展的最大優勢不僅在于給銀行帶來了“增量”業務,更減少了運營成本。以招行為例,截至2013年6月末,電子銀行非現金業務替代率為91.85%,其中,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替代率88.23%,相當于節省817個網點和6058個柜員,較去年增加96個網點和723個柜員,每年可節省大量運營成本。而長期來看,電子銀行的發展勢頭更不容小覷。以招行為例,其網銀專業版從1000億元到10000億元經歷了6年的發展時間,而手機銀行預計僅需2年左右的時間。目前,招行手機銀行每月登錄量已經達到了網銀專業版的75%,預計到2013年底的交易量將達到10000億元。
上述招行零售銀行部人士表示,因為抓住互聯網革命帶來的機遇,網上銀行曾帶動了招行電子銀行業務的大發展;而如今,只有敏銳洞悉互聯網金融的方向,適時推出手機銀行、iPad銀行、微信銀行等新業態才能再樹領先優勢。
參考文獻:
[1]楊鍵,陸永清.淺談信息技術手段在商業銀行稽核中的應用及效果[A].中國內部審計協會2007年度全國“信息化環境下的內部審計”理論研討暨經驗交流會三等獎論文匯編[C].2007年.
[2]趙彤剛.美急叩中國證券業大門[N].中國證券報,2007年.
[3]寧運輝.中國進入金融信息化時代[N].中國證券報,2002年.
[4]石雙元,張金隆,蔡淑琴.金融信息化及其風險防范對策[A].面向復雜系統的管理理論與信息系統技術學術會議專輯[C].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