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的電網即將發展成為由信息網以及電力網合成的相互依賴的符合網絡。但是,智能電網從提出到今天,一直還未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概念。因此,本文對于智能電網信息安全及其對電力系統生存性的影響展開探討。
【關鍵詞】 智能電網信息安全 電力系統生存性 影響
本文對于智能電網所構成的網絡特點進行分析,講述了智能電網信息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經過對智能電網信息化引入新元素的主要功能及其特點進行分析,闡述智能電網信息安全及其對電力系統生存性的影響。
一、智能電網絡特征
1、信息網存在安全問題。從當前網絡發展程度的角度來看,目前信息網存有許多的安全問題。比如即使當今信息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信息網絡中間存在諸多已知的安全漏洞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還會引發更多的漏洞出現。
2、電力網的正常運行依賴于信息網。從運行過程當中的互相依賴關系來看,電力網的正常運行依賴于信息網。因為電力網中間負荷節點的投切操作與電源節點出力的調整都需要憑靠信息網絡才能加以完成。倘若信息網絡出現錯誤或者停滯、崩潰,電力網絡也難以正常地運行。其次,雖然電力網的正常運行依賴于信息網的電源支持,但是由于重要的信息網絡一般情況下都配備有不間斷電源系統,短暫的停電對于信息網絡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3、信息網出現故障會導致大面積的停電。從網絡故障的傳播特性方面來看,如果信息網出現故障,非常容易導致大面積的停電。因為能量流動的成本大大高于信息流動的成本,這致使電力網絡相比于信息網絡而言,不太具備互聯互通性,信息流能夠在比較大的面積或者區域、范圍內頻繁地進行交互,因此,信息網絡出現故障的時候受影響的范圍勢必更加廣泛。
二、信息安全與電力系統生存性
1、網絡間功能的強耦合性。分布普遍的信息網絡勢必需要利用為與之配套的電力網絡來供應工作電源。電力網絡當中,差不多全部功能的履行都需要憑借于信息網絡提供服務,信息網以及電力網的這種強耦合性,致使更加容易發生大的停電情況。比如,對信息網之中的重要點發起攻擊,致使相應的電力網絡當中的關鍵電廠停機或者重要輸電線出現過載,能夠致使信息節點相對的電力節點作廢,也就是說,在智能電網下,電力網絡與信息網絡彼此當中的故障能夠實現互相轉化。由于信息網絡當前含有很多安全漏洞,能夠用來攻擊的入口比較多,并且不受天氣、地點、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對于電力系統的威脅也比較大,從而,將來對于智能電網的攻擊形式非常有可能從傳統的對物理電力系統直接攻擊向與之相對應的信息系統攻擊轉變。
2、網絡間故障的傳播性。當前已經研究出的一些成果是有關于電力系統連鎖問題的,但是研究的對象相對局限于電力系統內部傳播的故障。在電力網以及信息網彼此依賴的智能電網當中,故障的散播方式具備多樣性。對于互相依賴的兩個網絡而言,如果當中的一個網絡中節點作廢,伴隨這個過程在兩個網絡當中的輪流出現,失效節點數將快速擴張,網絡出現大范圍事故,最終致使全網瓦解。
三、建議和對策
1、加強信息安全技術的研究。從信息的采集、傳播處理以及交互等各個環節來加強保障以實現智能電網的信息安全。根據智能儀表數據的采集過程和存儲結果來研究數據加密存儲、傳輸,展開對有限網絡當中防火墻技術、無線網絡當中安全傳輸協議、安全認證技術的進一步研究與深化,對于網絡和信息的安全預警、監控、應急處理平臺等進行有效的完善和防護。2、制定信息安全標準體系。當前,在國外,有關于智能電網信息安全標準體系的研究已經走上了正軌,且相對于我國來說更為先進。在加強對國外相關安全標準的研究與借鑒的同時,對于我國本身的實際電網情況應當要有所了解,由相關信息安全的行家對我國信息安全標準體系實施有效并且科學的規劃,借此指導擬定信息安全模范體制。3、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智能電網的建設涉及到的領域很多,如政府、電力企業、IT公司等。政府需要依照各方在智能電網當中充當的角色來擬定合理的政策,經過政策的出臺,來規定各方應當承擔的義務與責任。另外,需要擬定與之相應的法律、法律對各方的行為進行相關的規定,對于用戶的隱私以及電力企業關鍵信息的安全進行切實的保護,使智能電網能更加科學地實現建設以及運營。4、建立信息安全培訓體系。信息安全對于大部分用戶而言還是一個非常繁雜的概念,而在智能電網當中,用戶則是參與數量最多的一個主體,其安全意識的高低對于智能電網運行的整體安全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智能電網信息安全的保障取決于信息安全體系的完善。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智能電網從整體上能夠看作是由信息網以及電力網所構建的相互依賴的復合網絡,但是,信息網絡的安全以及其對電力系統運行安全帶來的風險是不容忽視的。
參 考 文 獻
[1]楊璞.解析智能電網信息安全及其對電力系統生存性的影響[J].低碳世界,2013,(10)
[2]梅生偉,陳來軍,陳穎等.智能電網信息安全及其對電力系統生存性影響初探[C].//2010年分散式發電與智能電網技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