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我們研究公司會計舞弊問題時,需要立足于會計而又跳出會計,亦即必須深入到會計以外的經濟結構乃至社會結構來探究會計舞弊的發生和抑制機理,將公司會計融入社會整體結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慮。筆者基于帕森斯社會進程的普遍行動體系創建以社會文化體系為核心的會計舞弊行為體系分析模式,試圖從深層次挖掘會計舞弊行為,為未來的理解、分析、解決和治理搭建一個可行性的平臺。
關鍵詞:會計舞弊 文化社會分析 行為體系
1 文化社會學與經濟學的關系
經濟學有它自己的特殊研究對象和領域。經濟學研究經濟生活的各種規律,如:生產、分配、消費等。文化發展不僅與經濟密切相關,而且還積極影響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文化生產、分配和消費本身就帶有經濟的價值,因此,經濟學自然要研究文化現象。但只有當文化生產作為一種商品生產而發生時,它才成為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在一般情況下,它只是經濟學的非主要研究對象,而不像文化社會學那樣把它當作主要的、根本的對象。特別是亞當·斯密把“倫理道德”一類文化因素從經濟學領域清除出去以后,經濟學也就變成了研究經濟事實與經濟規律,而與文化無關的學科了。經濟學雖研究價值,也研究文化的價值,如文化產品作為商品的價值,但是這種研究本身是不帶價值判斷的。它所關注的只是經驗事實與規律,而文化社會學不僅研究文化的價值、功能與規律,而且這種研究本身帶有很強的價值判斷的性質,因為文化研究包含著作者對社會、文化與人生的價值關懷。文化社會學不僅研究某種文化生產的經濟價值,更著重于它對社會化過程的精神價值。
2 企業文化的社會系統
什么是社會系統?我們知道,社會的組成不能離開人的存在。但是單獨的個人也不能組成社會。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們交換作用的產物,都是人類生產關系及整個互動關系發展的結果。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態下,社會有一定的交換和消費形式;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會有一定的組織形式與社會制度。一句話,就有一定的社會形態。總之,生產、交換及整個互動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某種特征的社會。那么,社會與其他系統的關系怎么樣呢?帕森斯在他的《社會系統》等著作中,曾把社會進程的結構劃分為四個體系:①行為有機體;②人格體系;③文化體系;④社會體系,并把它們的不斷分化及交互作用看成一個普遍行為體系的模式。按照社會系統的構建原理,把其范圍縮小,企業也可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在這個正常運做的系統中必定會有人的行為及其人格,此外還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銷售、核算、管理、監督等正常職能部門中滲透的廣泛意義上的社會文化方面的東西。從文化體系出發,它與行為有機體相互作用,也就是文化的觀念對人的行為有直接的影響,并且兩者也是相互作用的,然而人又是帶有社會屬性的,人的行為當然也與社會相聯系,這一過程中行為者在社會體系中逐漸形成了個體人格。由此可見,上述普遍行動模式可以充分的說明基于社會的文化體系在人們的普遍行動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筆者認為這一理論當然可以用來解釋會計舞弊這一古老而又經典的論題。
3 會計舞弊行為的文化社會分析模式
當人們議論各個國家的會計舞弊事件時,卻忽視了另一個極其重要的現實問題:為什么有的國家會計舞弊案件發生頻率高,而有的卻很低?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立足于會計而又跳出會計,亦即必須深入到會計以外的經濟結構乃至社會結構來探究會計舞弊的發生和抑制機理。因此,當我們研究公司會計舞弊問題時,必須跳出公司看公司,跳出會計看會計,將公司會計融入社會整體結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慮。筆者基于上述四個體系創建以社會文化體系為核心的會計舞弊行為體系分析模式。
3.1 基于行為有機體系分化的體系——會計核算模式 經濟制度是人應付外在環境的產物,因此把經濟制度看作從行為有機體分化出來的一個副體系,并把它看作各國企業的上級主管或財政部門監督以及企業管理層要求其會計人員負擔義務或完成任務的方式和方法,那么這種經濟制度可以具體化為會計核算模式。即使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會計的國際差異性也是客觀存在的。會計問題絕不是一個技術問題,其更深層次的意義是體現制度、文化和社會結構問題。從世界范圍看,肯定了制度、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多樣化發展趨勢,就等于認同了會計的國際差異性。從核算角度看,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在會計核算的政策傾向、會計計量。會計核算規范等諸多側面。
3.2 基于人格體系分化的體系——會計監管模式 從人格體系里分化出來的政治或政體等副體系。傳統社會中的職位只是一種生物關系的世襲,一個人成為國王只是因為他父親是國王。而在現代的市場經濟社會里,職位是社會和企業賦予的,它不過是權力象征體系。因為權力是流動的,不是世襲的,所以,職位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國有企業中的地位中分化出來,由社會或集團做決定,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具有更高的適應能力。然而這種職位所引起的作用站在監督管理的角度看,它的存在與否或者說監督管理的力度強弱和方式可以抑制和約束會計舞弊的產生。
對會計舞弊行為的最有力的震懾力量就是法律,因此選擇法律主義的會計監管模式更有利于確立會計規則的權威性、人們對會計規則的認同感和服從效應、以及增進會計監管的效果,這為抑制會計舞弊行為創造了極好的條件。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的,我們并不能相信法律可以完全堵住舞弊的漏洞。
3.3 基于文化體系分化的體系——制度性文化 從一般的自己自足的文化體系中分化出維護企業生存的制度性文化與其他組織象征、認識象征、道德評價象征等副模式或副體系。所謂制度性文化,就是指從社會里分化出來的為人們所認可的合法性文化,如法律、禮儀制度等。而企業中這種制度性文化存在并且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經濟上的法律合同約束、員工素質培訓、企業文化氛圍等。因為這種文化能夠給權勢、財富、聲望等以合法的承認,即承認現實社會的合理性,所以它對企業會計行為有很強的控制力。制度文化的合法性愈廣泛,其整合功能就愈大,控制能力就愈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就愈可靠。由于制度性文化在各國表現為不同的文化結構,而社會和文化結構的內部邏輯包含會計舞弊的抑制機制:社會和文化結構中都包含主體、關系、地位等要素,而其中的關系和地位本身就是極其重要的社會約束和激勵機制。不論是何種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的維持,都需要彼此的誠實守信,這反過來又對社會主體形成一定的約束。客觀地說,社會文化結構呈現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特征,而不同的社會文化結構對公司會計舞弊行為的約束作用或對企業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影響力是完全不同的。換句話說,社會文化結構雖然內涵抑制會計舞弊行為的邏輯,但其程度和效果也有差別的,社會、文化結構是一種極為復雜的概念。
3.4 基于社會體系分化的體系——公司治理結構 對社會體系的分化是這樣的:從自主性的社會體系中分出社區、階級、階層、集團等副體系。在企業中所謂的社區,乃是指組織員工集體生活和工作的規范、秩序的模式,也是企業循環運做的根基。那么在公司中各利益相關者就可以看作為各階層的代表,而他們的行為是由公司治理結構所規定的。公司治理涉及一系列的權力和責任安排的主體及其關系、激勵和保障等問題,它被用來規定公司中各種利益相關者的行為。公司治理是社會制度基礎的函數。基于社會制度基礎的差別,現實中的各國公司治理模式之間也存在多維度的差異性。根據各自研究的需要,學術界對世界各國的公司治理模式進行了多樣化的分類,其中有代表性的分類結果就是區分以英美為代表的股東中心型模式、以日德為代表的利益相關者模式和以中國為代表的家族型模式。這些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別,體現在公司價值取向、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的影響力、董事會的結構和功能,經營者的激勵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其對會計信息的影響也是完全不同的。
4 小結
通過本文的探索性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我們研究公司會計舞弊問題時,必須跳出公司看公司,跳出會計看會計,將公司會計融入社會整體結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慮。通過搭建會計舞弊的文化社會體系框架將其分為行為、人格、文化、社會這四大體系,再將這四大體系分化為經濟制度、政治或政體、制度性文化、階層四大副體系,那么會計舞弊的四大副體系就是會計核算模式、會計監管模式、制度性文化和公司治理結構,簡單地說,將影響或者說產生會計舞弊的各種因素考慮進來,形成一個社會層面上的互動體系,筆者認為這種研究對理解和深刻研究會計舞弊行為有現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司馬云杰著.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美)加里·S.貝克爾著.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王業宇,陳琪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袁玉濤.我國上市公司會計舞弊及其審計研究[J].價值工程,2010(34).
作者簡介:
劉爽(1980-),女,遼寧沈陽人,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經濟管理系,司法會計教研室,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會計理論、財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