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結合中南鐵路通道一分部屈產河特大橋施工實例,系統介紹了大體積承臺砼施工溫控技術,并重點闡述了配比優化、應力驗算、冷卻系統、降溫措施、溫度量測以及砼養護等內容,同時對應用效果進行了技術分析,對同類型大體積砼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體積砼 溫控 冷卻 養護 分析
1 概述
大體積砼具有結構厚、體積大、鋼筋密、砼用量多、施工時間長、水化熱量大、技術要求高等特點。除了必須滿足強度、剛度、整體性和耐久性要求以外還必須控制溫度變形裂縫的開展,以免影響砼構件的整體受力性能。目前在國內橋梁施工中,特別是鐵路橋梁,大體積承臺砼更是屢見不鮮,其施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橋梁的使用功能和壽命,需要重點予以關注。
2 工程概況
中南鐵路通道屈產河特大橋全長1307m,橋梁位于山西省石樓縣境內,由中鐵十七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施工,橋梁承臺最大平面尺寸29.2m×19.7m,厚度分別為4m、3.5m、3m、2.5m、2m不等,單承臺最大砼量為2300m3,設計強度等級為C40。在前期施工中,由于降溫措施采取不當,個別承臺出現了明顯的溫度裂縫,影響了工程質量。為有效解決溫度裂縫問題,四公司安質部聯合項目技術人員,對大體積承臺砼施工降溫技術進行了現場應用和積極探索。
3 總體思路
由于形成溫度裂縫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過大,導致砼表面溫度應力超過其最大抗拉強度。因此,在施工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規范操作,在養護過程中合理采取降溫措施,有效控制砼內外溫差,確保砼溫度應力在允許范圍內,是實現工程質量目標的關鍵。
4 溫控實例
4.1 配合比優化
優選原材料,同時通過調整相關參數進行試配,選擇物理力學性能、施工性能及耐久性能最佳的配合比。
①進行水泥水化熱測定試驗,本工程水泥水化熱實測值為377J/kg。
②粗骨料選用級配良好的碎石,細骨料選用天然砂,含泥量均不大于1%。
③采用“雙摻技術”,即同時摻加粉煤灰和高效減水劑,降低單位砼水泥用量并延緩溫升峰值出現時間。
④在保證砼強度和工藝特性的基礎上,盡量減少水泥用量。最終選定的理論配合比為——水泥:摻和料1:細骨料:粗骨料1:粗骨料2:水:外加劑=1:0.43:2.28:0.75:2.98:0.51:0.016。
4.2 應力驗算
4.3 冷卻管及測溫元件安裝
4.3.1 冷卻水管的布置
冷卻管采用直徑Φ42mm壁厚2mm的鋼管,其接口采用90°鋼彎管,在垂直范圍內設兩層,上層距頂面130cm,底層距頂面270cm,距承臺邊100cm。冷卻水管各段配好彎頭和套管,水管網沿豎向設置在承臺中央,水管間距為120cm,進、出口引出承臺砼面1m以上,出水口有調節流量的水閥和測流量設備,冷卻水管接頭采用軟管接頭。冷卻水管網按照冷卻水由熱中心區流向邊緣區的原則分層分區布置,進水管口設在靠近砼中心處,出水口設在砼邊緣區,每層進、出水口錯開布置(見圖1)。另外,在承臺一側高處放置3m×3m×2m的水箱,在另一側挖集水坑,配抽水泵,用于冷卻水的循環利用,承臺澆筑前先通水循環,以免阻塞影響冷卻效果,冷卻時間為15d。
4.3.2 測溫元件的布置
測溫元件在鋼筋及冷卻管安裝完畢后固定在設計位置,將導線沿鋼筋引出承臺頂面一定高度,測溫線布置應具有代表性。測點沿澆筑結構高度布置在底部、中部及表面,平面上布置在邊緣及中間,以此進行砼內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溫度的測量。該承臺共布設了12個測點,以便更好地掌握砼表面和內部實際溫度,測溫元件不得同鋼筋直接接觸,并需進行保護,同時對引出的導線逐一編號,便于溫度監測。
4.4 機具降溫
砼的入模溫度不宜高于氣溫且不宜超過30℃。砼攪拌站需采取如下措施:砼罐車淋水;拌合前要用冷水沖洗配料機和攪拌機,輸送前沖洗輸送泵,輸送時要用草袋覆蓋泵管,防止日照高溫。
4.5 混凝土的澆筑
2011年6月26日8:30屈產河特大橋6#承臺砼開始灌注,入模溫度22.5℃,砼坍落度160 mm,含氣量3.3,泌水率16;27日5:00澆筑結束,澆筑時間20.5h。施工配合比——水泥:摻和料:細骨料:粗骨料1:粗骨料2:水:外加劑=1:0.43:2.31:0.75:2.99:0.47:0.019。砼澆筑采用分層連續澆筑,一是可利用砼層面散熱,二是便于振搗,分層厚度為30cm。振搗砼時采用二次振搗法,嚴格控制振動棒的振搗范圍,以便保持砼良好的接搓,提高密實度,防止超搗或欠搗。砼施工完畢后,在初凝之前對砼表面進行抹面收漿,以清除砼表面產生的塑性裂縫。
4.6 混凝土測溫
砼澆筑8h后開始測溫,砼溫度上升階段:1次/2h,砼溫度下降階段:1次/4h,待砼內部溫度與大氣溫度溫差降至25℃以下時,停止測溫。根據測溫結果指導冷卻系統工作及養護工作,確保砼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溫差不超過規范規定的25℃,其中砼表面溫度以砼外表以內150mm處的溫度為準。
4.7 養護調節
①砼在澆筑完畢后12h內覆蓋和養護,提高早期強度,確保砼內外溫差不超過25℃。
②砼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d。
③澆水次數以保持砼在整個養護期間內處于濕潤狀態為宜,當氣溫在20℃左右時每天澆水2~4次,氣候干燥時,澆水次數適當增加。
④大面積結構采取四周砌磚蓄水養護。
⑤抹面收漿后,表面上加蓋草簾進行保溫保濕養護,防止砼表面干裂,延緩降溫速率。
⑥按照測溫結果調節冷卻管通水量的大小,當砼內外溫差過大時,可將出口溫水覆蓋砼表面,提高砼表面溫度。
5 結論與建議
①摻入適量的粉煤灰及各種外加劑有效降低了砼的水化熱,減緩了反應速度,為控制大體積砼溫度裂縫提供了有利條件。
②采用內散外蓄綜合養護措施,可有效降低砼的溫升值,且可大大縮短養護周期,對于大體積砼施工尤其適用。
③大體積砼施工,冷卻水管布置層數和間距可先由試驗調節確定,也可根據管的直徑、導熱效果來確定管的水平和垂直間距。
④從施工過程和結果來看,通過優化配合比設計、安裝冷卻系統、規范施工操作、做好溫度監測以及加強砼養護,可以有效減少橋梁承臺大體積砼溫度裂縫的產生,達到良好的自防水抗滲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水興,何兆益,鄒毅松.路橋施工計算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85-289.
[2]董國楨.大體積砼溫度裂縫分析及控制技[J].公路交通科技,2010(3):113-115.
[3]劉萬林.武廣客專橋梁承臺大體積砼施工技術[J].企業技術開發,2007(10).
作者簡介:
陳耀華(1979-),男,工程師,畢業于長春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施工技術與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