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經濟的繁榮給世界帶來嚴重的生態危機、環保問題,建筑業的資源、能源消耗,對生態環境的嚴重影響值得人們深思。建設生命周期成本較低且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綠色建筑,對于提高建筑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有著積極的意義。綠色建筑是國際建筑界對人類可持續發展戰略所采取的積極回應,是未來建筑的主導趨勢。
關鍵詞:綠色建筑 全壽命周期 可持續發展
1 綠色建筑的基本理論
建筑師保羅·索勒瑞將“生態”與“建筑”合稱為“生態建筑”,他將生態建筑定義為利用建筑物周圍的環境優勢與自然因素,確保環境合理循環,生態體系健康運行,符合人類居住的建筑。
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強調,在建筑的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地、節水、節材、節能,保護環境,達到建筑與自然的和諧。
2 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基本理論
全壽命周期理論中把建筑工程費用成本分為設置費和維持費,權衡設置費和維持費之間的關系,達到建筑工程全壽命周期內成本最低的效益目標。
2.1 建筑工程全壽命周期成本的定義
ISO156868對全壽命周期成本給出的定義是:全壽命周期成本是在一個能夠綜合比較特定時期內,考慮所有相關經濟因素在內的一種成本估價方法,包括初始成本和未來運營成本兩個部分。
美國建筑師協會對全壽命周期成本作出的定義是:全壽命周期成本是“一種能夠考慮在指定時期(或生命周期)內所有相關經濟因素后,對指定方案進行估價或者從眾多方案中擇優選擇方案的估價技術。”
業界對全壽命周期成本內涵的定義基本分為兩種觀點:狹義的全壽命周期成本是指從生產者角度出發,包括從產品研制到營銷等產品發生的全部成本;廣義的產品全壽命周期成本,既考慮生產者發生的成本,也考慮消費者的使用成本。全壽命周期成本包括企業成本、用戶成本和社會成本的三個層面。
2.2 全壽命周期成本的構成
業界人士提出的全壽命周期成本由土地購置成本、施工成本、設施運營成本、建筑物維修成本、建筑、設備的更新改造費用、財務支出成本等組成。
典型建筑工程全壽命周期成本構成比例圖說明:我國建筑工程成本構成中,運營及維護成本所占比例很大。如何達到成本最優就是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的目的。
工程全壽命周期成本包括經濟成本、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經濟成本是顯性成本,環境成本與社會成本是隱形成本。主觀上人們重視項目的財務效果,對環境成本、社會成本考慮較少;客觀上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計量比較困難,因此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中,經濟成本以定量分析為主,而環境和社會成本基本以定性分析為主。
從追求壽命周期成本最低的立場出發,需要先確定壽命周期成本的各要素,將各要素的成本降低到普通水平;其次是權衡設置費和維持費,確定研究的側重點,使總費用更為經濟合理;最后從壽命周期成本和系統效率關系角度進行研究。
3 技術經濟分析法——費用效率法
3.1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順應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全壽命周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從經濟、技術、環境以及社會效果等多方面全面評價。
3.1.1 技術效果評價指標
建筑的節能減排責任重大。我國《商品住宅性能認定管理辦法》的規定,住宅建筑的安全性能、適用性能、工業化程度以及耐久性能作為技術評價指標。
安全性能。“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的質量方針是建筑行業的準則,大地震引發的建筑設計問題,建筑火災的頻繁發生的事實,敲醒了人類對安全的思考,人們對于建筑的安全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建筑的安全性能評價主要包括結構安全和建筑消防設施配套等方面。
建筑使用性能。建筑使用屬性體現在平面與空間布置的合理性與靈活性,提供居住者良好的隔熱保溫、良好的隔音環境等使用效果。
工業化程度。一個地區的工業化程度決定了該地區經濟的發展,影響建筑行業的發展狀況。建筑過程的工廠化程度、高科技含量是衡量的重要指標。
耐久性能。建筑應該在正常的施工與使用過程中,有正常的工作性能與整體穩定性。
3.1.2 技術效果評價指標
建筑工程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體系中,很難對建筑的環境和社會效益進行定量分析,對環境和社會的效益分析,轉化為對不同建筑體系方案進行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評價,主要采用專家比較評定打分的方法確定評價值,確定量化指標,解決社會的環境效益對不同建筑體系選擇的影響。
3.1.3 環境影響評價指標
建筑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指標,包括建筑材料生產環節、建筑物建造與使用過程以及拆除等環節對環境影響。
3.1.4 社會影響評價指標
體現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建筑對相關產業的帶動、城市建設的影響等。
4 浙中地區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
4.1 浙中地區地域特點
綠色建筑是基于地域特點的建筑,體現以人為本,達到全壽命周期內人、環境、經濟效益的統一,最終目標是“在規劃設計生命周期內與人、自然環境和諧共生。
浙中地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適中。住宅建筑的圍護結構多采用240普通空心磚,屋面多采用簡單架空屋面,窗子采用單層玻璃鋼窗,這種結構隔熱性和保溫性能差,根據浙中地區的氣候狀況,在建筑保溫狀況上,不能滿足綠色環保的要求,建筑結構向綠色建筑(經濟性和舒適性)發展的趨勢是必然的。
浙中地區綠色節能技術措施:①外墻采用外墻內保溫或外墻外保溫砂漿;外窗采用隔熱阻斷式鋁合金型材和中空玻璃窗、雙層中空LOW-E玻璃,戶外遮陽板提高了窗戶的保溫及隔熱性能。②保溫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增加屋面的保溫效果。③安裝變頻式太陽能熱水器,每天只要有兩個小時的充分日照,就可以為全家人提供一天200升的熱水,采用智能節水龍頭等多種新型綠色材料和設備;采用水循環利用系統,減少廢水排放量,減少市政給水量。
4.2 費用效益分析
通過計算建筑的系統效益與壽命成本,得到建筑的費用效率,是全壽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即費用效率=系統效益 / 工程壽命成本。
4.2.1 測算費用指數
確定單位建筑面積全壽命周期的建安工程費、設備及工器具購置費、工程建設其他費、建筑運行維修養護費、更新改造成本、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費用等,計算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費用指數LCC。
4.2.2 確定效率指數SE
采用專家評分法對項目打分,確定效率指數。①確定系統效率項目。②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系統效率項目的權重,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決策結合,把決策的過程層次化和數量化。③確定系統效率指數SE。
4.2.3 確定費用效率指數CE
根據計算費用效率指數CE,得到一般建筑為0.916;綠色建筑為1.088,說明發展綠色建筑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
5 結論
低碳時代下全球追求綠色建筑的愿望十分強烈。政府在財稅、科研資助、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政策推動,是綠色建筑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全球資源的貧瘠,能源及環境危機造成生活環境的不斷惡化,促使人們認識到地球只有一個,建筑技術的不斷成熟完善,將使綠色建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流。“綠色低碳”消費是大趨勢,從全壽命周期進行技術經濟分析,使老百姓真正認識低碳生活的時代需要,才有利于推進綠色建筑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GB/T 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
[2]Asiedu Y,Gu P.Product Life Cycle Cost Analysis:State of the Art Review[J].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8,36(4):883-908.
[3]隋紅紅.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政策法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