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做一體化”被越來越多的高職高專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教學采用,但由于對“教學做”理解不夠全面,造成一些院校公英教學不能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對于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本文從幾個方面對該方案執行提出設想。
關鍵詞:高職高專 英語教學 教學做一體化
教育部在2000年《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英語課程基本要求應以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應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而教育部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義為“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在2006年16號文又指出:“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多年來致力于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研究的姜大源先生認為“教學做一體化”是以任務為驅動、以情境為依托的教學模式,主張設定教學情境,在任務的驅動下,在做中學,學中做,從而達到教學做的完美結合。由此可見,“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最契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對員工的實際英語運用能力的需求。
近年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所采用,但各院校的執行力度不一,教學條件、師資力量參差不齊,仍有部分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遵從傳統教學模式,只是執行比普通本科或者專科低一個層次的教學標準,對教學內容和就業市場人才需求沒有清晰明確的認識,以通過英語ab級或者四級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僅死啃課本,單調性、機械性地過級做題技巧訓練忽視了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忽視了他們與本科院校學生思維模式的差異,進而將高職英語教學的意義大打折扣,無法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以上情況從被中國知網收錄的文章來看,也能發現端倪。對比涉及到“教學做”一體化和“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這類主題的文章,發現一個共同問題,即對“教學做”之一的“教”闡述不夠全面。傳統意義上的“教”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即“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上述文章內容對“教學方法”濃墨重彩,對“教學內容”往往僅用教育部2000年《要求》中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等寥寥數語簡要概括。那么在這個“教”的基礎之上研究總結出的“教學做”一體化的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運作方案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此可見,“教什么”是制定“教學做”一體化的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運作方案的前提。
筆者于2013年暑期參與了“濱海新區企業對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人才英語需求情況”的調研,從問卷結果來看,企業對畢業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要求總體上都有涉及,但是并非要求五項技能全面均衡發展,而是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崗位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酒店行業、物流行業、外貿、進出口行業對于英語要求整體較高,這些企業不僅注重聽說,還要求具備相應專業書寫能力以及查閱資料能力;旅游、票務、銷售類行業注重聽說能力;生產制造業更注重學生理解專業圖紙及操作手冊的專業英語閱讀能力,對聽說寫要求不高。就就業市場整體而言,80%的企業表示會重視畢業生的英語水平,但是其中僅有10%的用人企業認為高職生在校所學的英語知識能夠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故在該調研結果的基礎上,筆者對“教、學、做”一體化的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運作方案的改進和執行做出以下幾點設想:
①教材內容。教材選擇方面要充分考慮學校生源質量以及教材實用性,以我院為例。我院公共英語教學采用兩套教材,其中一套為三次改版的《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天津版)》,這套教材內容豐富與時俱進,聽說讀訓練及實用寫作訓練完全能夠滿足教學需求;另外一套三二分段及藝術類學生采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改版后缺乏聽力練習內容,口語對話遠不能滿足教學所需,并且閱讀內容難以激起學生興趣,教研室正在挑選替換教材。在日常教學中,應對教材內容做到有的放矢,結合崗位所需及學生所學專業分別設定講課重點,同時結合實際、有效補充校本講義,力爭做到層次分明,安排合理。
②教學方法。全面踐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現有研究基礎上,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思路,本著這一教學方法,讓學生學一點兒,做一點兒,會一點兒,擺脫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擺脫學生對教師講授的過度依賴,擺脫一切為了過級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在師生互動中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操練中增強個人主動學習意識以及培養個人綜合學習能力。“教學做一體化”方法的接受、運用、熟練,非朝夕之事,這也是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③教學地點。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加大力度建設多媒體教室,讓一部分公共英語授課改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因為多媒體設備在播放視聽材料、展示課件、增強師生互動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有著獨到的優勢,可以更加真實營造英語學習的場景,以及高速、高容量地展示學生的作業成品,更有利于“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的實施進行。另外教育部高教司對此有明確規定,高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
④課外教學。學院應該加大力度鼓勵學生開展與英語學習有關的社團活動,比如英語角等,同時建設相關實訓基地,將英語與學習生活、與相關專業知識有效結合,把課堂學習延續到課堂之外,以循序漸進及浸潤無聲的方式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方式以及語言學習由靜態到動態、由書本到現實的轉化,進而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強化語言交流概念和實際運用觀念,讓英語“活”起來、“易”起來,讓“教學做一體化”的概念更具體化、實際化。
⑤師資隊伍。教師對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對學生學習的有效引導、乃至對“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的執行都起著關鍵性作用,因而其自身的意識能力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在2004 年教育部提出的滿足“雙師型”教師的若干條件里,其中第二條明確列出:“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可累計計算)在企業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然而據相關資料顯示僅有不足6%的高校教師有過企業第一線英語方面實際工作經歷,教師不了解行業、企業對于英語的實際需求,那么在指導學生學習方面會顯得無的放矢、力不從心,這樣不利于實現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教學服務于就業的教學思路,不利于實現畢業生與行業需求的零對接,更不利于實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鑒于此,公共英語教師應該主動參與到相關企業頂崗實踐活動中去,積極投身一線工作,切實了解企業對于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英語實際需求。除此之外,學院應該定期從英語專業培訓機構、或者企業聘請講師或者英語方面從業人員以講座等形式對專職教師進行階段性英語培訓,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習掌握當下行業英語使用及需求情況,進而及時將此反饋到英語教學中,做到與市場同步,與英語需求同步,從而為“教學做一體化”創造先決條件。
望更多的高職院校能夠更有效地制定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人才需求相一致的“教學做”一體化的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運作方案,從而實現高職教育目標,更好地為本地區建設和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姜大源.職業教育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6(4).
[3]吳國權.新形勢下再談高職英語教學改革[J].中國科學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