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監測是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基礎課程。為使理論教學與環境監測工作實際更好的相適應,提高學生應用知識,開展實踐的能力。本文從調整環境監測理論教學內容與順序、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兩個方面介紹了構建面向應用的環境監測理論教學模式的過程。
關鍵詞:環境監測 教學內容 考核方式
環境監測是高校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環境監測的基本方法,重點掌握水和廢水監測、大氣和廢氣監測、固體廢物監測、土壤污染監測等基本方法,使學生具備環境監測的初步能力。環境監測是包含了從現場踏查、布點、采樣、分析測試到數據處理與全過程的質量控制等諸多內容在內的綜合性極強的復雜工作過程。傳統的環境監測理論課教學內容多按監測對象來組織安排,如水的監測、氣的監測、土壤的監測和固體廢物等,條塊分割,教學中側重方法原理的講授,尤其是分析方法原理的教學所占比重很大。容易使學生形成環境監測的主要工作就是樣品的分析測試,難以形成對環境監測全過程的整體認識。雖然學習了很多的分析方法和原理,但卻不能制定出可行的監測方安,不具備從事監測工作的能力。
針對這個問題,在我校深化建設應用型大學的大背景下,筆者的課程團隊就如何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解決上述問題,從調整教學內容和改變考核方式上進行了探索。
1 面向應用,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順序
按照實際環境監測的工作程序組織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順序。對于“水和廢水監測、大氣和廢氣監測、固體廢物監測、土壤污染監測、生物監測和物理性污染監測”等內容,打破以往按監測對象組織教學的情況,依據實際環境監測工作中的現場踏查、布點、采樣、分析測試和數據處理等主要環節,從新編排教學內容和順序。如將水、氣、土壤、固廢和生物等監測中涉及的布點原則、方法、技術規范和保證措施等內容集中作為一個教學單元進行學習講授,使學生對不同的布點方法有比較、有分析,更好的理解各種布點方法的針對性和特點。
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和順序使理論教學過程與實際監測過程更貼近,學生對環境監測有了全面和清晰的認識,而且通過每一個環節的技術方法集中進行講授,方便開展比較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知識。
2 面向應用,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配合教學內容的調整,課程團隊更新了課程的考核方式。學生的成績由三部分組成:課堂報告10分;閉卷考試40分;監測方案50分。在課堂教學中,授課教師會安排10至15分鐘給學生,由1-2名學生走上講臺給同學詳細講解監測中某標準方法的具體內容,目的是讓學生不僅能通過教師的講授,學習各種標準方法的共性原理,更能了解標準方法的具體內容,為其進行后續的監測實驗、實習打下基礎。而且讓學生上臺講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學習興趣。
閉卷考試安排在課程結束后,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的掌握情況。
監測方案,在課程一開始,通過自由組合,學生形成若干小組,授課教師給每個小組分配一個監測任務,監測任務的內容主要圍繞校園及周遍區域的水、氣、土壤、噪聲、生物等的監測來設置。
監測任務的設計:一是要方便學生完成實地調查、布點等環節;
二是要基本涵蓋全部教學內容。要求每組學生分工協作,根據教學內容的進行,逐步完成監測任務相關環節的監測方案,在課程結束時上交一份內容全面、完整的環境監測方案。每個小組都要接受課程團隊教師和其他同學的提問,開展答辯,視完成情況由課題團隊教師進行打分評定。
3 結束語
通過教學實踐,上述教學模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通過這種改革探索,使學生對所學的專業知識有所加深和鞏固,理論教學更好的與實際環境監測工作相適應,為學生今后從事本領域工作打下基礎。
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動手動腦開展實踐,極大的鍛煉了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更好的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奚旦立,孫裕生,劉秀英.環境監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偉之,楊春光.基于創新教育的環境監測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電力教育,2009,7:96-97.
[3]邵紅,李輝.環境監測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8(9):114-116.
[4]朱若華,強紅,王玉賢.“環境分析與監測”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12):106-108.
作者簡介:
任廣萌(1974-),女,黑龍江伊春人,黑龍江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師,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級氧化技術、生物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