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是一種強調主題的語言,句子的表達主要側重在意義和功能上。而英語則強調主語的主體性,句子的表達主要側重在形式和功能上。二者在篇章的銜接方式上有所不同,表現在篇章的省略上尤為明顯,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形式銜接 意合和形合 省略 補充 翻譯技巧
1 篇章里的表現
篇章(text)即篇幅與章節,是用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概念的語義單位,通常在一定的情景內出現,主要的功能在于傳達作者的思想和意圖。一般通過語言手段將各個成分間連接起來,使語義連貫起來。與單獨的句子相比,篇章最顯著的特征是句子的連貫性和銜接性。
對漢語來說,篇章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時是字,有時是一本書,還有的時候甚至是一首歌,它們共同履行著交際的功能,滿足了交際的種種需要。在翻譯時,漢語中的篇章基本上都可以轉換成相對應的英語篇章。但需注意的是,在轉換的過程中需要作出一定的調整,具體來說,就是要從信息結構上講:在一句話當中,一些詞語的先后位置不同,先說的詞語在前,是主位(theme),后說的詞語在后,是述位(rheme)。因此,句子的信息結構就表示為主位-述位。一般地,篇章是由句子組成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信息功能。所以要研究篇章的信息結構就必須研究句子的信息結構。句與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主要是通過信息結構表現出來,它們之間的聯系往往體現在用前句的已知信息作為后句的主位(theme),這樣已知信息就能與主位重合,當句子的成分處于主位,同時又是已知信息時,這一成分就成為了篇章的主題(topic),句中的其他成分就成為篇章的述題(commet)。
1.1 主題顯著與主語顯著 漢語是主題顯著的語言,漢語的句子強調意義和功能,建構在意念主軸上,“句子跟思想的簡單明確的順序一致?!北热纭盀榱嗽琰c回家,他排隊等了三天火車票。”在這個句子里,劃線部分是主題,但不是主語,真正的主語是“他”。而在英語中,就不是這樣,英語是主語顯著的句子,重形式和功能,受到英語語法的嚴格控制。
1.2 意合和形合 在漢語中,句子講求意合,而不在具體詞語和形式的銜接上多加糾纏。而英語則不同,英語強調的是句子的形式和功能,講求形合,需要通過形式標記來體現。
例:a我身邊總有一些青年的朋友b思維活躍c充滿活力d而語文程度不足以達意,e甚至寫一封信亦難得通順,f問其故則曰其興趣不在語文方面。
在以上句子中,a代表話題,而bcdef則代表被描述者的特點。其中,bc指的是被描述者的優點,de是缺點,描述者通過對青年朋友的這一特點的擔憂,將語義過渡到f。在語法結構上,“青年朋友”是bcde的邏輯主語,而“我”則是f的邏輯主語。
但是這段話如果直接按照這樣的結構翻譯成英文就有了麻煩: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bright and diligent, 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even can't write a smooth Chinese letter.When asked why,they'll say that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找到張培基先生的譯文版本: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When I asked them why,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添加了如who等下劃線的詞,使得句子就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可見,在英文中,必須有這些具有標記成分的詞語出現做銜接,而漢語則不然。
2 語言背后的心理
在篇章的銜接方式的注重的不同背后,隱藏的是兩種文化不同的心理,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在中緯度地區,氣候溫和,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同時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也讓老百姓生活富足且安定。因此,人們重倫理,重悟性,重簡約,在漢語語法中表現為重意合,強調意思的表達,意思表到到了就可以了。而在西方,人們生活在干燥的平原和海岸邊,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都不夠發達,人們為了生存,開始習慣和自然搏斗,習慣分析自然,尋找規律。因此英語自產生到現在,雖有簡化傾向,但是語法要求依然嚴格。
3 銜接手段中的主語省略以及翻譯中的技巧
3.1 主語省略用法的不同以及主語地位的差異性 在英語和漢語中,省略用法的使用頻率是不同的,英語的主語省略一般只在口語體中出現,屬于親密語體;漢語則常常習慣使用主語省略,在口語和書面語中都會出現。
漢語重視“以意統形”,講求一種邏輯上的關聯,即“意合”;而英語則重視句子的形式,講求“形合”。漢語并不重視主語;而英語中,主語是句子的關鍵,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不能省略。漢語中各種成分的省略都靈活多變,呈現一種形散神不散的結構狀態;而英語中語法要求非常嚴格,很少省略主語,并且形式要求很多,有時主語和謂語會一起省略,但這種用法在漢語中是非常少見的。
這里主要講一下省略主語的情況。如這個例子:這故事使我覺得做人之險,( )夏夜乘涼,( )往往有些擔心,( )不敢去看墻上,而且( )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段落里除了第一個分句出現了主語“我”,后文都再沒出現過。其實省略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是有必要性的。不管在某特定場合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的理由是什么,人們一般都會強烈地偏向于采用最經濟的手段。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語言使用者會遵循“盡可能縮減”這條準則。一般情況下,人們寧愿省略,而不使用替代詞語。例如,(1b)比(1a)略微經濟一些,在這個意義上也更被看好一些;同樣(2a)中的省略要比使用替代詞語的(2b)要略微經濟一些:
①a:The girls swam faster than it was expected that they would do.
b:The girls swam faster than it was expected that they would.
②a: She might sing tonight, but I don't think she will.
b:She might sing tonight, but I don't think she will do so.
這種對縮減的偏好,不僅僅是對經濟性的偏好:它也有利于提高表達的清晰性,縮減了雙方都掌握的“已知信息”內容,注意力就能集中到新鮮材料,或“新給信息”上。
3.2 翻譯中的技巧 這里只談跟主語省略和添補有關的翻譯,因為漢語經常省略了主語,保留了很多動詞,而英文相反,所以在翻譯中,主語的添補很重要。除此之外,還可以重新確定主語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如:
他的身材魁梧,生一幅大長方臉,嘴巴闊大,肌膚呈紫檀色。
He was a giant of a man with a long square face,a wid mouth and a complexion suffused with the color of red sandalwood.
此句在翻譯時,把“身材”作主語變換成了“他”作主語,非常巧妙。
4 小結
綜上,在漢翻英,或者英翻漢的時候,要綜合考慮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的區別,善用銜接手段,使得文章看起來更正規化。
參考文獻:
[1]蔣櫻.從英漢語言特點看英漢主語的翻譯[J].科技信息,2008(28).
[2]呂亮球,劉巖.略論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技巧[J].成功(教育),2009(10).
[3]Halliday MA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許嘉慶.談漢譯英主語的選擇[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1).
[5]趙小燕.從物稱主語與人稱主語看英漢翻譯[J].文學教育(中),2013(07).
[6]李明清.英漢句法結構對比與翻譯[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7(05).
[7]郭麗,張慧琴.從英漢語言的對比談譯者主體性[J].科技信息,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