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詮釋通識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來探討高職學生
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及途徑,旨在推進通識教育而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通識教育 高職學生 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市場經濟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市場為導向”的指導方針,強調“訂單式培養”與“市場零對接”,為社會提供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這種注重“動手能力”“行動能力”的培養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就業率逐年提高,如我院高職學生近三年的就業率分別為90%、92%、95%。在形勢一片大好的前提下,也凸顯了一些問題。
在畢業生跟蹤問卷調查中用人單位反饋最多的問題是反映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不夠,缺乏應有的書面甚至口頭表達能力等。面對這些問題,如何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體現高職教育的“高素質”。這就對通識教育不得不加以重視。
1 通識教育理念詮釋
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源于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自由教育”思想,即自由人受教育的目的在于發展理性和心智以探求真理,它以受教育者不為生計所迫為前提,自由地進行純理論的沉思為理想。紐曼(J.H.Newman,1958)繼承和發展了自由教育思想中的理性主義和古典人文主義傳統,提倡大學不應是傳授適用知識和技能,而是以文理為主的“博雅教育”,它以正確的推理來培養人的理性,使之接近真理。
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一樣,目的都在于培養、造就全面發展的人。但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素質教育是從素質層面上說的,要求學生在在具備一定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活動的鍛煉,逐步轉化為個人的能力和素質。而通識教育則要求通過對通識知識的全面掌握來實現個體知識結構的均衡與和諧。
2 通識教育作用
2.1 通識教育在與職業知識相關的專業知識之外,提供有關知識廣度的教育。寬廣的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社會和世界;了解人類知識整體的全貌(而不是細節)。基于這種學習,學生才能有寬廣的知識背景了解自己在大學選擇的專業、進而在畢業后選擇自己的職業。
2.2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大量的知識和問題解決方案來自于“干中學”(learning by doing),緘默知識、局部知識和實踐知識(干中學的知識)在現代分工中扮演著遠比人們想象中更大的作用。而干中學的基礎是一般能力的獲得。
2.3 通識教育提供給學生應對職業和世界變化的知識基礎。沒有通識教育所打開的眼界和寬廣的知識儲備,就難應對環境的巨大變化。通識教育旨在思維訓練和能力獲得,是以不變應萬變。
3 高職院校加強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3.1 通識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可或缺的部分。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具有與普通高等教育類似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取向,哲學家懷特海認為:大學的存在目的在于培養人富有想象力的學習與研究能力,而不是單一的知識積累和技能培訓。紐曼明確地把大學通識教育放在大學使命中來考察。一所大學是“一切知識與科學、事實與原則、探究與發現、實驗與思辨的至高保護力;它劃出才智的領域,使任何一方既不侵犯也不投降”。在《大學的理念》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大學是探索普遍知識的場所。但由于高職院校又強調直接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所以高職院校中的通識教育本質上仍應是一種立足個體與社會發展的素質教育和常識教育。它不追求知識的精深,而著眼于足夠常識的獲得,并強調獨立思考、均衡發展、追求真理與正義的價值取向。因此,通俗地說高職教育領域中的通識教育目標,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能夠獲得一定的專業技能知識,一定的職業遷移技能的同時;還必須具備一個健全的職業人和社會人所必須具備的足夠的文化、思想、社會生活常識及正確的道德和價值取向。其基本素質結構是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
3.2 通識教育能提升就業競爭力。提到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大家的直接反應是其專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的高低,認為如果專業能力強,則就業競爭力就高,反之則低。這種說法有失偏頗,一方面是沒有全面了解就業能力的真諦,另外也沒考慮到就業競爭力的內涵。
“就業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理解力和個體特質的組合,這種組合可以使學生更有可能在他們選擇的職業中獲得就業和職業成功,使學生個人、社會和經濟均受益。” (Jossey Bass 199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96年出版的《學習:財富蘊藏其中》報告書中,提出了21世紀教育的“五大支柱”: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以及學會改變(learning to change),這教育的“五大支柱”,大多是通識教育學習的范疇,與個人未來的發展及適應社會的變遷息息相關。
3.3 通識教育能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目標,注重挖掘專業教育內容的通識內涵,讓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啟發哲學思考和藝術靈感,將專業教育邏輯的、分析的、理性的教學方式與通識教育隱喻的、描述的、詮釋的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因此教師的素養、意識、情感等因素在實施通識教育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通識的學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為人師表的品行等方面不斷提高。
4 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途徑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相比,并沒有本質性的不同,二者只是在教育模式上有所區別。通識教育與傳統的專業教育不同,它更側重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通識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的、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對于高職教育而言,通識教育的開展尚處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階段。
一般地,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途徑有以下三種:①課程體系。在高校的人才培養中,課程體系對于人才的質量影響毋庸置疑。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作為高職院校學生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之一,與專業教育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為高校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在課程的設置和安排上,授課教師要根據專業內容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教育形式,在授課過程中,除了教授必要的學科專業知識外,還要將通識教育的理念和相關內容融入課程中,培養學生全面的知識、文化、能力以及個人素質,把高職學生逐漸培養成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 “職業人”。②活動體系。大學與社會相比,學生們的就業競爭壓力較小,時間安排也相對寬松。因此,大學生越來越傾向積極參加學校活動和社會實踐,一方面可以提前了解外部就業環境;另一方面還可以鍛煉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要想在高職院校的活動體系中引入通識教育理念,學校就要加強對學生們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在保證實踐活動趣味性的同時,更要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職業培養目標、未來就業方向等,要重視通識教育在活動體系上的作用,通過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創造力、實踐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等,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③環境體系。大學教育環境對教育目標實現的影響巨大,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教育目標的實現狀況以及學校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質量。其影響效果既是微觀的,也是宏觀的;既是現實的,也是長遠的。通識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營造一種充滿自由、理性、人文關懷校園氛圍,高等職業教育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逐漸構建了以能力本位為核心的辦學理念和目標追求,但其基本價值取向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實用性層面。因此,通識教育表現在環境體系上,就要實現高職教育從能力本位逐步過渡到人性提升和全面發展上來。
通識教育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高職教育發展提高的方向。我們要積極探索不斷努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文槿.全球青年就業的4個“E”戰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3).
[2]Garder,A.TheSenioryear Experience-facilitating integration[M].reflection and transition,San Fransisco,Jossey-Bass,1998.
[3]陳燕霞,劉志文.試論通識教育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關系[J].世界教育信息,2010(02).
[4]肖云,杜毅,劉昕.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異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5]陳智.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7(3).
[6]周松濤.通識教育理念下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世紀橋,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