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uthor revealed the basic reason why there was n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isting in the field of arts and crafts industry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influence of impetuous atmosphere, every arts and crafts worker should adhere to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embodying the techniques and essence of arts and crafts,cultivating calm attitude to create artworks and creating artistic gems that not only have Chinese traditional characters and aesthetic value but also conformance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摘 要】通過我省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狀況和成就,揭示和分析時下該產業受“浮躁”之風影響,制約著其可持續發展的表現與原因,提出當今工藝美術工作者應遵循其工藝美術自身“工精湛、藝高深”的本質與技藝,以禪意道心修煉“沉靜”之心境,潛心創作具有中華民族特色、藝術審美價值、經濟社會需求、大眾樂于鑒賞的工藝美術精品。
【關鍵詞】工藝美術 擺脫浮躁沉靜創作 靈動效應

民間工藝美術是我國民間藝人生活的積淀和智慧的結晶,是民間“草根”藝術的燦爛奇葩和文化瑰寶。自古以來,民間藝人都堅持“工精,藝深,美奐,術高”的一絲不茍精神,但在當今的經濟社會中,一股藝術的“浮躁”之風正影響著工美行業,困擾著從業者本應純潔的心靈,干擾著原本平靜有序的市場,扭曲著“草根”藝術的本來面目,更制約著工藝美術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此筆者認為,當今工藝美術行業的工作者應正確認識與解決當今工藝美術業中“市場與藝術”、“本色與失色”、“沉靜與靈動”、“重任與發展”之間的關系,遵循工藝美術其“工精湛,藝高深”的本色、品質、規律和技法,自覺養成“空靈”的心境,以鳳凰涅槃的境界創作具有時代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的精品。
當前工藝美術行業存在浮躁之風與困惑
當前困惑和影響工藝美術健康持續發展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在發展,“藝念”修養在弱化。當今工藝品已成為一種文化產業進入市場,這本是可喜的,但一些人把它作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敲門磚”來索取,致使在工藝美術市場上不乏出現以假亂真、以劣充優等違背工藝美術家良心的行為。

2.市場在拓展,藝術水準在退化。“十一五”期間,我國工藝美術產業不論結構、發展、經營的方式,還是市場拓展都不斷得到提升,但其藝術水準在某些程度上卻有所退化。工藝美術是我國傳統的“草根”藝術,應凸顯自身的本色、品質、特色和技藝,而今卻定式定格,呆板僵化,失去了它原本的面目和屬性,也失去了人們對工藝美術遐想超脫的空間,淡化了對工藝美術“草根”的魅力。
3.產量在增加,創意思維在僵化。在市場競爭中,工藝美術行業為求生存謀發展,在“功利”的驅使下,將原本精雕細刻的工藝產品變成了批量生產、雇工仿制,導致出現“重數量,輕質量;求產值,忽品質;爭市場,淡創意”的現象,產品的內容和形式千篇一律。以至于不少民眾和收藏家感嘆:“藝術品市場似曾繁榮,可當今一件精品難求!”
4.產品在廣銷,藝術價值在“擬化”。自古以來,商人最講究的是誠信與信譽,對銷售產品“明碼實價”是為了體現“貨真價實”。對藝術品更要講求真正的價值,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價值,可當今工藝品市場上明曰“明碼實價”,實為“滿天要價”,導致其“有價無市”,使市場出現“冷清”和不景氣,同時也失去了其藝術的品牌和市場。
5.人員在壯大,人才精英在虛化。隨著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從業人數也隨之大增,但真正具有高素質的人才卻少之又少。如若忽視了對藝術家德藝雙馨的培養,將會出現后繼無人,令人擔憂。

沉靜創作是工藝美術者應修養的心態
當今工藝美術家要擺脫“浮躁”之風,應該堅持文化自信,與時俱進,修煉沉靜的心態,方能從事高尚的創作。何謂“沉靜”,古人云:“心安靜慮”,也正是佛學所指“禪心”(禪那)。藝術家要置于一個五蘊皆空、無我的禪定心態,從“污染”向清靜意念轉變,使自身進入心明空寧的境界,獲得心緒寧靜,心身愉悅,由“癡”而“智”,產生一種創作靈感、頓悟與智慧。唯有沉靜的心態,念心清明,方能對藝術進行深入的探求。
1.靜心永葆藝術的本色。“本”是萬物的根體,“色”是萬物的面目。對工藝美術家而言,其“本色”就是“固根體,還本原”——熱愛自然、遵循自然、回歸自然、再現自然,以自然反映多彩的民間生活,創作高于現實生活的藝術美,展示一種時代的精神和風貌。唯有擺脫浮躁的干擾,方能“心靜智高”、“心和智博”、“心慈智深”,創作出昂揚向上、廣大民眾喜歡的優秀作品,這才真正體現工藝美術者的本色。
2.用心把握藝術的規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工藝美術自身特定的規律是“觀察—認識,感悟—創作,再現—求變,精作—升華,創意—經典”,每一個環節規律的準確把握,要靠工藝美術家用心去觀察認識。只有用心者才能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探求把握自然、生活與藝術的真諦,也才能在藝術創作中得心應手,獨放異彩。如福建石獅通草畫創始人吳為家大師,正是因為把握了自然、生活與通草藝術間內在特殊規律,潛心探求通草創作的真諦。才能獨具匠心創作出“天人合一”的通草佳作,聲蜚海外,并得到楊成武將軍“通草奇葩,香飄萬里”的題詞贊美以及國內外新聞媒體的廣為宣傳。
3.真心養成藝術之“道心”。所謂“道”,即是“和”,這是中國幾千年“道學”文化的精髓和藝術內涵,也是工藝美術家應具備的“夫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靈悟和功力,以敏銳的眼光洞察自然,自覺反觀自我,以達到海納百川、寬厚人和的境界。在喧囂中養成一種和諧的氛圍和一個凌空的心境,與自然融合相和,感受大千世界之美感、悠然靈動之物象。這是道心之所寬悟,道心之所在。
4.潛心苦煉藝術的“禪意”。藝術家要具備“禪意”的平常心,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獲得藝術的大智慧,方能創作出理想的佳作。徐悲鴻的《奔馬圖》、張大千的《荷花》、齊白石的《蝦》,等等,都是大師們“禪心”修煉而就的佳作。

創作靈動的作品是工藝美術家肩負的重任
作為一個工藝美術家,他的作品應體現一種高尚的境界和本色。其“本色”的深涵在于“天味、天色、天觸和天音”,這是作品靈動的要素,也展現其生命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那么靈動的作品從何而來,就要通過藝術家沉靜的修煉,產生創作的智慧,而智慧又勃發沉集靈動的“色相”,而躍然受眾的眼界,成為人們評定與鑒賞的天人合一的佳作。為此,靈動的作品是檢驗和評定藝術家藝術思想修煉的功力,是創作表現能力和素質潛在實力之所在,這恰恰正是當今工藝美術家所要肩負的歷史重任和時代使命。

1.靈動作品是藝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當今工藝美術市場出現的一種“有價無市”、“叫賣不叫好”的問題,是因為失色的作品困擾了工藝市場,特別是偽劣造價、坑蒙拐騙的藝術品,更是要了工藝美術的“命”,斷了工藝美術的“根”。要真正地改變工藝美術家的命運,就要從自身做起,為時代創作出反映人們生活、反映時代風貌,反映歷史之魂的靈動作品,這也是我們藝術家一生追求的目標。我國工美大師丁大洋最近創作的《黃河頌》木紋組畫(包括《黃河怨》、《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日出》)無愧為大時代的巨作,我們從中能嗅其天味,見其天色,觸其天感,聞其天音。這就是能產生靈動神韻的大作。

2.靈動的作品是藝術家素質和能力的表現。常言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表演藝術如此,工藝美術亦如此。一幅靈動的工藝美術佳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藝術家在長期實踐中,思維修煉的功力、創作表現能力和素質潛在能力的集中表現和爆發的智慧閃光點。像福建青年雕刻家楊明,他創作的壽山石《龍騰盛世》,龍身矯健,靈動騰飛,刀工細膩蒼勁,充分表現出他爐火純青的藝術功力,而2011年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是對其功深藝高的肯定。
3.靈動的作品對市場品牌的效應。靈動的作品在市場中不僅可以產生鮮活的藝術效應,也會產生強烈的商品品牌和豐厚的經濟效益。2011年1月16日,天津畫家白庚延的《黃河咆哮》和《燕塞秋》兩幅巨作在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正式掛牌,以1億/份的價格進行申購。截止2月25日收盤,《黃河咆哮》報收6.21億元,月漲621%;《燕塞秋》報收5.75億元,月漲575%。這說明靈動的作品不僅有藝術價值,也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當然,有的經典的藝術品是難以用經濟價值來評定的。
4.靈動的藝術品有益于“藝術授權”。“藝術授權”是當今經濟社會藝術品進入市場交易的一種新方式,指是授權者將自己擁有或代理的作品、藝術品等以合同的形式授權給被授權者使用,被授權者按合同的規定從事經營活動,并向授權者支付相應的版稅;同時授權者將收到的版稅按一定比例回饋給提供著作權的藝術家。比如印有齊白石畫作《雀躍櫻桃》的旅行箱成為上海世博會特許商品,梵?高經典作品《向日葵》被印上了銀行的信用卡,這些商業與藝術品聯營都是通過藝術授權的方式來實現的。藝術品要想進行藝術授權的首要條件是藝術品是靈動的,這樣才能吸引商人和客人的心理,否則也失去了市場商業品牌價值和市場效應。在我國,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對品牌藝術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這就要求我們的藝術家們要創作更多靈動、富有時代感的作品,才能夠適應當今激烈市場的競爭,擴大它的發展空間,靈動的藝術品有益于讓中國的藝術文化走向世界。

Wu Xiaojin was born in Fujian Province in 1965. She was fond of arts and crafts since an early age and learned from her father Wu Weijia, a famous founder of tetrapanax papyriferus paintings. She has devoted herself to the creation of arts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nd created lots of excellent artworks. Many of her artworks have been honored with grand prizes.

吳小錦,1965年生,福建石獅人。自幼喜愛工藝美術,師從其父——我國著名“通草畫”創始人吳為家,學習“通草畫”剪、畫、雕刻、粘、貼等技術。1998年,吳小錦又獨創了“貞觀香絨畫”。20多年來,她創作了3000多幅“兩畫”(通草畫、貞觀香絨畫)佳作,其中不少作品榮獲全國金獎。2002年元月,她被中央電視臺邀請到北京參加“春與獅共舞”聯歡晚會,向全國展示了巨幅通草畫《深切懷念毛澤東》;2004年獲共青團中央、民間藝術家協會頒發的“全國鄉村青年民間能手”榮譽證書;2008年被評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2010年12月被評為全國一級、高級技師;2010年9月19日“通草畫”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小錦為遺產的傳承人;2014年1月9日“貞觀香絨畫”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小錦為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