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st year, in the Asian Art Week of New York, Chinese contemporary ink made the biggest splash. It not only bought in many new perspectiv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traditional art but also shaped distinguished creative styles which were ver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ontemporary art or traditional art. Chinese ink has its unique historical,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 market’s recognition to contemporary ink actually displays its recogni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at’s more, only the contemporary art that truly contains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admitted by market.

在去年的紐約亞洲藝術周中,中國當代水墨成為最大亮點。蘇富比、佳士得拍賣行及一些私人畫廊紛紛舉辦了展銷性質的中國當代水墨展。有消息稱,在中國藝術家抵達紐約前,參展作品已銷售一空。在內地的秋拍中,吳冠中《松魂》3392.5萬元成交,是去年成交價最高的吳冠中作品﹔黃永玉的《田家梅》拍出5500萬元,每平尺突破了100萬元大關﹔劉大為的《豐樂行》以1667.5萬元成交。在香港的拍賣市場上,保利香港進駐香港藝術品市場已有一年時間,在本次秋拍中頗為引人關注的“大動作”即是首次“試水”當代水墨板塊,共推出200件拍品,旨在全面展現中國當代水墨風貌。拍賣現場,藏家競價踴躍,兩個專場的成交率都在80%以上,總成交額逾8044萬港元。其中,朱偉《水墨研究課徒系列》更是拍出750萬港元的高價。

從藝術品市場突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到2013年備受各大拍賣行青睞的板塊,當代水墨曾經一度既不為當代藝術圈認可,也難被傳統水墨接納。四川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何桂彥曾經在《當代水墨的變遷與突破》一文中表示,如果將上世紀80年代看作是“顛覆”的十年,那么,90年代以來的當代水墨創作則處于“重建”的階段。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當代水墨創作基本延續了上世紀90年代的創作方向,同時,對宏大敘事方式的拒絕與對自我文化身份的訴求,已經內化在藝術家的創作觀念中,并呈現出新的特點。
近年來,國際收藏界對中國水墨的興趣持續處于上升態勢,那些兼具傳統繪畫技巧和時代特色的水墨作品,能帶給藏家和參觀者更多的新鮮感。他們懷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的發展和變化的研究興趣和好奇。應該說,正是由于近年來中國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讓藏家更愿意跟隨中國的改變去接納當代水墨這一藝術形式。
當代水墨的火爆行情,不能不讓人擔心其會否重走當代藝術的“老路”。從2012年秋拍的成交來看,資本雄霸中國當代藝術的“黃金八年”曲終人散,特別是貼有中國符號標簽的當代藝術名家幾近遭遇集體滑鐵盧?;仡欀袊敶囆g市場,審美取向最早是由西方藏家主導,以尤倫斯夫婦和??藶榇怼T跉W債危機的影響下,西方藏家拋售中國當代藝術,泡沫隨之破滅。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近些年來當代水墨市場的升溫,只是前些年當代藝術炒得太熱,在泡沫破滅后,資本尋找新的方向,突然覺得當代水墨是一個價值洼地。

然而,處于調整中的藝術市場,藏家愈加冷靜,資金流動性減弱,購買行為更傾向于已被美術史肯定的畫家和精品,而目前最大的挑戰在于很多當代水墨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還沒有定論。目前的行情還僅僅是一種板塊輪動效應的表現,特別是其比較容易被藏家、尤其是新生代藏家所接受。
“筆墨當隨時代”,在當代藝術形態多彩紛呈的今天,傳統水墨也在進行變革,當代水墨藝術正在以一種全新的嘗試,為傳統藝術形態賦予新的視角與可能,并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現當代藝術,又不同于傳統藝術的新創作。不僅如此,水墨與當代藝術的結合大大豐富了水墨藝術的生命力,也使得不同門類的藝術家都能夠參與其中,讓傳統水墨煥發了別樣光彩。

應該說,水墨這一藝術立場在西方藝術中是沒有的,是一個獨特的、中國式的藝術理解。中國水墨有自己獨特的歷史、社會、文化環境。市場對于當代水墨的認可,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可,而只有真正富含傳統文化的當代水墨,才能被市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