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就讀于黑龍江大學新聞專業的范姜國一,是個響當當的名人。早在她9歲時,她所寫的《玩過小學》一書版稅就得了30萬元。這本記錄她自己快樂成長的書賣得出人意料地火。一時,范姜國一成了媒體報道的熱點,還上了央視的“中國周刊”。主持人白巖松也嘖嘖稱奇:“三年半就讀完小學、連跳兩級升入初中,15歲考上大學,16歲再次出書。而且還說是玩著過來的,這讓多少人羨慕啊!”
而范姜國一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父親東子的功勞,他一改傳統的教育觀念,堅持小孩子玩才是正經事,從小教她做游戲開拓她的思維,陪伴她閱讀開闊她的視野,為她找伙伴陪她玩耍,從寫留言條開始慢慢把女兒培養成小作家。
游戲中的童年
東子,本身就是個傳奇人物,他16歲輟學,擺地攤賣過菜、當過礦井工人,參軍后自學了新聞寫作和攝影,一路上坎坎坷坷終成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專家。有了女兒之后,他也在教育孩子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國一還不滿一歲時,東子就著重培養她玩和做游戲的能力。最常用的一種策略是相互模仿動作和聲音。有一次,小國一無意中做了一個拍手的動作,東子緊跟著做了一個拍手動作,然后孩子又模仿家長,繼續學著做下去,一來二往,小國一被這不經意的小游戲逗得哈哈笑。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已經能夠穩穩當當地走路了,她越來越喜愛假想游戲。東子的角色也漸漸發生了變化,他不再起引導作用,而是配合著孩子一起玩。
有時,當國一舉著玩具槍跌跌撞撞地跑過來,嘴上還喊著“不許動”時,為了配合女兒,東子老老實實舉起雙手向她投降;當女兒拿著玩具針筒,學著醫生的樣子,一臉嚴肅地要給爸爸“打針”時,東子也順從女兒的心意,乖乖地坐下來當她的“病人”。
到了三四歲時,一次剛吃過晚飯,國一正坐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地看電視。東子在臥室里對著鏡子把自己“喬裝打扮”一番:頭上頂著一個玩具熊,面部用國一的小裙子包著,屁股上掛著毛刷子,一副卡通怪物的形象。然后頭沖前,弓腰駝背,屁股撅著,一步三搖地從臥室走向客廳,走近女兒,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他還不時地發出怪叫。
聽到叫聲,國一尋聲望去,看到一個大怪物,乍一看,她本能地向后退了一下,驚奇地尖叫道:“媽媽,咱家闖進怪物了?!笨吹脚畠簢樀媚樀凹t撲撲的,東子順勢后退幾步。見“怪物”后退了,國一就像一個打了勝仗的將軍,興奮地跳起來。
就這樣,范姜國一的童年在父親的陪玩下快樂度過。這些小游戲,無論內容與形式都很簡單,卻是建立早期親子關系最理想的途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一對世界的最初認識。
玩在課外書中
除了教會孩子做游戲,讀書也是必不可少的。得益于爸爸的耳濡目染,范姜國一從一出生,就接觸了閱讀。
最初帶國一去書店,東子總要跟在她身后,觀察她喜歡什么書,在她選擇時給予一些引導。后來,一進書店,兩人就分別尋找喜歡的書,然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帶孩子買書,回來還要陪孩子讀書。
東子和國一的親子共讀,是從爸爸讀孩子聽開始的。在范姜國一還未識字之前,東子每天給她讀有趣的故事。平時,只要一有時間,國一就會抱著各種故事書湊過來,奶聲奶氣地說:“爸爸,念念!”好多故事她聽得耳熟能詳,可是因為喜歡,每每翻開書,就會快速
找到聽過無數遍的故事,指著說:“讀這個……”
當女兒進入識字階段,東子沒有單純地教她認字,而是把這個工作放在閱讀中進行。那時,他常常把孩子抱在膝頭,兩個人一起看國一手里的書。她會不時地問,這個字怎么讀,那個字是什么意思。東子抓住這個機會教女兒識字,結果,她一邊讀有趣的故事,一邊認字,識字的速度很快,識字量也飛速增加。
女兒認識的字越來越多了,可以不依靠爸爸讀故事了,但東子并沒有放棄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機會。每逢周末,兩人都會窩在沙發里,互相分享最近的讀書心得。上學后,學校老師對學生要求嚴格,甚至剝奪了孩子們看課外書的權利??粗畠好刻旆艑W都埋在書山題海里,東子不禁開始反思這些作業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作業多并不等于學習好,還不如拿出時間來多讀些課外書,在輕松娛樂的同時也吸收到信息的輻射。
東子找到老師,為她爭取到免做家庭作業的特權,還鼓勵她多玩?!巴?,也是一種學習?!闭勂鹋畠撼砷L歷程,東子說就是走了一條在玩中學的快樂學習之路。
為孩子找玩伴
因為廣泛的閱讀,范姜國一成為小百科全書,學習成績也一路領跑。在同齡的孩子們上三年級時,她跟隨東子來到大連,已經連跳兩級升入中學了。東子很明白,孩子的生活不僅需要父母的陪伴,還需要伙伴,否則孤獨會讓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在國一還沒來之前,他就向鄰家打探,誰家有10歲左右的小姑娘,幾經問詢,終于找到了一個比國一大三歲的小姐姐。
平時,雖然國一和小姐姐不在一個學校,但是在放學時兩人經常會遇到,然后一起回家。有時放學后,兩人都寫完了作業,就會一起下樓,在小區里的小廣場玩耍。她們一起打羽毛球,一起追逐嬉戲。開始時,小姐姐不太會打羽毛球,于是國一成了她的小教練,教她怎么發球,怎么控制球的距離……
這姐妹倆還自行成了一個組織機構——姐妹組委會,該組織設置主任、副主任各一名,國一屈就副主任,讓姐姐出任主任。雖然沒有任何行政級別,但往往凌駕于家長之上。
每到周末晚上,兩位小領導回到家中,就會對東子發號施令,為兩個人的周末聚會申請經費。有時為了能夠多爭取些活動經費,她們故意把價抬高,東子就和她們討價還價,大多時候,被她們稱為“史上最摳門的家長”,東子偶爾大方幾次,就被稱為“帥氣老爹”。
幾年來,小姐姐一直與國一相伴,除了在一起玩耍,國一有什么心里話,也都愿意說給姐姐聽。東子對女兒心理狀況的一些了解,有些就是小伙伴給透露的信息。小姐姐的陪伴讓獨生子女的國一找到了親姐妹般的感情,也讓她不再孤單,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逐漸提高。
從留言條玩成小作家
可能因為從小受爸爸職業的影響,國一對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東子開始著重培養她的寫作能力。東子和妻子本來就有寫留言條的習慣。早晨國一還在睡夢中,東子和妻子需要出門辦事,就給她寫留言條:“寶寶,早上好!爸爸媽媽有事出去了,早餐在飯桌上,起床后洗洗臉,好好吃早飯?!彼械臐h字上面都注上拼音,旁邊還畫上一個笑哈哈的娃娃臉,然后把留言條放在國一的枕頭邊。
這樣的留言條寫了幾次之后,國一也學著寫留言條,她想出去玩就在桌子上留下紙條,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爸爸媽媽:我下lou玩去了,別dān心!”文字下面還畫著兩個車轱轆,旁邊站著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一行小字“躲”在車轱轆旁邊:“我qí自行車呢?!?/p>
東子看了很欣慰,其實,最初給女兒寫留言條,他并沒有賦予它怎樣的教育意義,只是為了方便,也覺得好玩。后來隨著女兒第一張留言條的誕生,東子意識到,其實這是一條很好地引領國一親近文字的途徑。所以,此后他便有目的地鼓勵她寫留言條,并在看過她的
留言條后及時給予贊賞。于是,國一寫留言條的積極性越來越高,由留言條
到信,再到每天必寫的日記,她形成了良好的寫作習慣。
9歲時國一就琢磨著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寫成書,東子聽了女兒的想法后,非常支持,主動擔當起她的指導老師。
經過幾個月的磨礪,范姜國一的新書出爐,出版社花費30萬元重金買下新書版權,并引起媒體的關注。如今,18歲的范姜國一已經有四部書出版,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作家,《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海內外600多家媒體報道過她的成長故事,她還
成為中央電視臺《中國周刊》的上榜人物,成為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名人。看著女兒一路成長,東子也是感慨頗多,對于未來,他只希望女兒能夠始終如一地快樂,很顯然,范姜國一絲毫沒有辜負爸爸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