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周末》日前發表題為《屌絲社會與土豪社會》的評論員文章,文章指出:光有“屌絲”與“土豪”的社會無法持續,必須轉型,但是最重要的是,誰來引領轉型?
文章摘編如下:
上半年,中國突然流行“屌絲”。何為“屌絲”?與《水滸》里的“鳥人”有無淵源?有無有辱斯文?還沒等到徹底弄清楚,“土豪”一詞橫空出世,連蘋果手機的外殼顏色,也被冠以“土豪金”。一時間,土豪一詞風行,或嘲人,或自嘲。
據說,“屌絲”就是矮銼窮,如工廠的打工者、公司小白領。他們在人數上占據優勢,但在地位上處于邊緣。與之相對應的是“高富帥”。“屌絲”對于高富帥,多會仰視。現在,“屌絲”們突然發現,如果把對方定義為“土豪”,自己立馬獲得了一種優越感。“土豪”,有錢但卻土氣,你有錢又如何?于是,心里平衡多了。
被標識為“土豪”的中國新富階層,心中不服。他們在努力將自己打扮為貴族。回到中國,看到最多廣告詞就是“貴族”:貴族樓盤,貴族學校。望文生義,“貴族”不就是貴嗎?于是,三等土豪購物,不挑最好,只挑最貴。二等“土豪”多了點品味,打高爾夫,喝法國紅酒(但卻是中國式一口悶的牛飲喝法);一等“土豪”多了點風雅,到哈佛聽課,到好萊塢客串。
貴族也許要有富貴,還要有特權,但更重要的是高貴,榮譽,還有犧牲,奉獻。他們不僅是財富的,更是精神的承載者。與歐洲不同,中國早就無世襲的貴族,文化與精神承載群體是士大夫,擴充一點,就是鄉紳。但中國土改,“打土豪,分田地”,其實當時打的不是土豪,而是鄉紳。“屌絲”們可以到千金小姐的牙床上打滾了。
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成為“土豪”,也只能成為“土豪”,穿上帶有商標的西裝也成不了貴族。而大部分人比過去有錢多了,但還屬于“屌絲”族群。于是,中國社會從一個階層,變成兩個階層:“屌絲”與“土豪”共存的社會。
在任何社會,都要有一個精英階層,塑造民族的氣質,引領社會的前行。在歐洲,扮演這個角色的過去是貴族。法國大革命后,第三等級取而代之。第三等級中,有“土豪”(富商),也有“屌絲”。第三等級也許沒有貴族的優雅、高貴,但法國大革命給了他們平等、進取的精神。
在美國,一開始就沒有貴族,也是“屌絲”橫行。但這些“屌絲”,還是帶來了清教徒的理念,與公民精神融合,轉型成為社會的中堅,如今由中產階級承擔起精英旗幟。最典型的是牛仔。在美國,西部牛仔本是一群“屌絲”,也許個體高大,卻口袋沒錢。牛仔們的生活并非如西部電影那么浪漫,但堅毅、吃苦,還有誠實、樂觀,與清教徒的精神相融合,成為美國精神的主流。這也是“屌絲”逆襲成功的典型。
中國的“土豪”們,他們倒是引領了社會,不過是引領了消費潮流。在中國住上了美式別墅,開上了奔馳、寶馬,把孩子、老婆送到美國、歐洲。中國的“屌絲”們呢?是否能涌現自己的牛仔,現在還看不出來。光有“屌絲”與“土豪”的社會無法持續,但是最重要的是,誰來引領轉型?靠“屌絲”,還是靠“土豪”?
(摘自美國《僑報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