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培松(公元1855年~公元1925年)又名爾琴,字賢禮,號菊三,是清末光緒朝武狀元,也是清末民初的軍政界聞人。他生于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祖籍南安。一說是安溪尚卿人。
魁星踢斗
黃培松少年習文,數次到泉州府參加考試都沒有考到功名。天生身材壯實、膂力過人的黃培松因此放棄以文求仕的道路,轉而棄文習武。
當時的青少年多從文學科考入仕,競爭激烈,考武舉的人則相對少,競爭壓力也相對小,黃培松別走奇徑,照道理說雖然也同樣付出艱苦努力,但成功的機率卻相對大。然而有所謂“窮習文,富習武”,是說貧窮人家的子弟要想有出息,最好的選擇是讀書科舉,因為學文考試在經濟上相對節省些。而通武舉求仕則需要拜求良師、置辦石鎖、刀槍劍戟甚至是馬匹等訓練裝備,經濟不佳的人家是無法問津的。因此當時黃培松習武不被鄉人們看好。但父親黃嘉淑卻大力支持,加之他本身也勤學苦練,不久后黃培松投拜晉江羅溪(今屬洛江區)武舉人黃紀堂為師,黃紀堂念在黃培松同為黃姓宗親,又見黃培松聰明敏捷而又肯吃苦勤練,就予以悉心指導、從嚴督教,使黃培松的武藝迅速提高。
功夫不負有心人,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丙子科武舉,黃培松脫穎而出,獲鄉試第二名;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庚辰科武科會試,獲第一名,緊接著黃培松以優異的表現得以參加武科殿試。
相傳黃培松參加殿試時,在刀術考試中突然失手,大刀幾乎著地的危急瞬間,他敏捷地一腳踢向刀身,使大刀凌空飛起,隨之又迅速伸手接住刀柄繼續演練。演練結束后,主考官召問他拋接大刀的新奇招法有什么說法,他靈機一動地回答說,這招叫作“魁星踢斗”。最后主考官們一致認為黃培松的武藝有所獨創,又兼通文墨、應答順暢,于是評判他為本年的武狀元,得到光緒皇帝的批準,欽定為武科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至此黃培松終于功成名就。
“豆豉脯發芽”
依照當時的傳統,黃狀元必須返鄉時省親,這時又產生了一段有趣的傳說,黃培松殿試高中頭名武狀元的捷報傳回鄉里,鄉黨掛匾張旗,紅氈鋪地,鼓樂喧天,歡天喜地地迎接黃狀元回鄉省親,黃培松的老爸黃嘉淑想起兒子棄文學武時,屢屢被人鄙視,有人還譏笑說他們黃家想要讓“豆豉脯發芽”——即想叫已經發酵制成豆醬的豆子抽苗發芽,簡直是異想天開。今天兒子終于揚眉吐氣、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一洗當初被人看不起的恥辱,到處滿耳祝賀、恭維之辭,沒人再說起什么“豆豉脯發芽”之類的風涼話了。黃老爹就想出出多年悶在心里的一口氣,故意吩咐廚師制作一道咸得要命的炒豆端上酒席,鄉人吃了后說:“真咸呀! 打死賣鹽的啦!”黃老爹端腔正色道:“這是作成豆醬的豆子發芽了,才會這樣咸。你們說說看,豆豉脯會發芽么?”鄉人們頓時會意,紛紛忙不迭地回答說:“會!會!豆豉脯會發芽!會發芽!”
成為武狀元后的黃培松開始步入仕途,初授花翎一等侍衛銜,后又出任兩廣參將、游擊將軍,不久又升任瓊州鎮總兵、協理兩廣提督。
鄉里軼事
與黃培松晚年熟悉的人都知道他的右手無名指僵硬有點殘疾。黃培松為人正直、疾惡如仇。一天他在家,忽聞家人來報有一八旗子弟仗勢欺人,用槍對著小孩,嚇唬眾人。黃聞訊后立即沖至狀元府門前,眼明手快地奪過手槍。不料,槍子彈已上膛,打傷了他的無名指。黃不顧傷痛,狠狠教訓了這個八旗子弟一頓,將槍上繳當地政府,老百姓拍手稱快。
黃培松的孫子黃和楨到了談婚論娶的年齡。經人說媒與在中平路(現市日雜站招待所)開恒春茶行的同鄉(晉江后洋人)的女兒楊整潔成親。事前,黃培松聽報姑娘家擬在送親時抬出十大彩杠,配有南音、十番樂隊,到時金鼓喧天、笙管弦樂齊鳴,將十分熱鬧。原不想為孫子大操大辦婚事的黃培松被這陣勢搞得有點尷尬。一不作、二不休,他請薩鎮冰派出海軍軍樂隊,在黃和楨迎娶楊整潔時,從中平路、隆平路一路演奏到中亭街。當時市民極少見到西洋樂隊,一路上圍觀者人山人海。接了新娘后,西洋樂與民樂隊的樂聲此起彼伏,中平路更是被圍得水泄不通,一時傳為佳話。
黃培松的狀元府位于今福州蒼霞洲狀元埕一帶,此地往昔水田交錯,綠木盎然,為臺江十景之一的“蒼霞晚照”,風景宜人。狀元府原址現為中平中路69號。因為大門前有一塊空闊的埕地,故稱此處為“狀元埕”。狀元埕附近還開設過臺江區閩江輪船公司。
據說黃培松的母親與妻妾都長期在正心寺中茹素、清修。正心寺位于福州市北郊晉安區新店鄉的國家森林公園內。寺中還收藏有一張黃培松的相片,以紀念他捐資擴建道場并長期竭誠護持的功勞。相片上的黃培松正身而立,身形不算高大,身穿清代武官的服裝,長刀橫挎腰后,右手撫按刀柄。黃培松的一塊牌匾,還在2007年福州市文廟祭孔大典時被展出于文廟回廊中。
黃培松生有二子:長子黃孟奎,學識淵博,善詩能文,留學美國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回國后從事教育事業,1928年聘擔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在陳嘉庚籌辦廈門大學擔任籌備委員會委員。1940年在新加坡創辦敬廬學校。與郁達夫、徐悲鴻相善。一生著作有《本耶影樓詩存》《課徒感作》等詩集。次子黃曼士,遷居新加坡,在僑界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