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事先規劃好的會議不同,任務導向會議隨時召開,而且必須產生決策。任務導向會議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會議主席,但通常沒有人掛這個頭銜。
無論如何,總會有個人最在乎這場會議的結果。事實上,通常是這個主席負責召集會議,他應該在會議舉行之前就開始忙了。但他在會議中通常會表現得和其他列席人員一樣,并期望會議結果能如他所愿。如果會議無法達成預定的目的,這個主席要負全責。
因此,這個主席對會議該如何進行事有哪些決策需要制定,必須了如指掌。如果你不知道你想得到什么,你就什么也得不到。所以,在召開會議之前,先問問你自己:我有什么任務要通過這場會議達成?是不是有開會的必要?如果你還有一點遲疑,或還有其他辦法可以協助你達成任務,就先別動開會的念頭。
據我的估計,一個經理人的時間成本(包括任何費用),大約是每小時100美元。所以,如果一場會議長達兩小時,并且有10個經理人參加,這場會議的成本便高達2000美元。
即使身為集團總裁,如果我的支出達到2000美元——不管是買臺復印機還是商務旅行,都還得事先征求財務主管的同意,而經理人卻常因一時興起就開場價值2000美元的會。所以,即便你只是受邀列席,你也應該先問問自己:這場會是不是該開?我是不是該列席?如果你覺得沒必要開或你不一定要列席,趕快告訴這次會議的主席。
在你還沒投入大量時間及公司的資源之前,你就應該確定會議的目的。沒必要的會在其附加價值尚低時就及早取消,然后找其他的替代方案(一對一會議、打電話或是留紙條)幫助你達成任務。
現在假設有一場會是非開不可的,那么這場會議的主席馬上就面臨了必須要辦的一連串事情。首先就是決定誰應該出席,然后趕快通知。但絕對不是發了會議通知或打電話問問就了事,你必須要確定這個人能否出席。如果他正巧有其他要事,你就應該請他找個能代表他說話的人來。
這種要作決策的會,如果與會人員超過6個或7個,就會有點兒推不動,而8個人絕對是上限。
決策會議不容有人“隔山觀虎斗”,這種旁觀者只會阻礙決策進行。另外主席也必須維持會場的紀律,他絕不能允許有人遲到而浪費大家的時間。記得這種會的成本是每小時100美元乘上參與會議的人數,浪費時間就等于浪費公司的錢。對遲到的人絕對不要客氣,就像你逮到一個人從公司偷走價值2000美元的設備,你不會給他好臉色看一樣。
當主席終于可以把重心擺上議程時,他必須要確定所有視聽器材都已在會議室里待命,他還必須確定每個與會人員都已拿到了議程。從議程中,大家能知道會議的目的,以及每個人所要扮演的角色。以下便是一個議程的范例:
致:遠東廠廠長、制造部經理、集團施工經理、總裁
發件人:遠東區施工經理
主題:菲律賓工廠地點決定案
時間:10月1日星期五 上午11時至下午1時
地點:圣克拉拉會議廳(212室),并同時與菲尼克斯會議廳(四室)聯機進行電話會議
會議目的:決定菲律賓工廠的建立地點
11:00-11:30 制造上的考慮(遠東廠廠長)
11:30-12:00 施工上的考慮(遠東區施工經理)
12:00-12:45 總結可行方案并決定最佳方案(遠東區施工經理)
12:45-13:00 討論(全體與會人員)
這整件事看來也許有些煩瑣,但到底是“有紀律”還是“太細枝末節”,全在你怎么看。如果主席要你會前一定要準備,而且一定要準備,你可能會覺得他嚴苛;但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準備齊全又準時到達,而另一個與會人員遲到又沒準備,你恐怕會在心里埋怨半天。我猜想醫院的手術室也許與此類似:在場醫護人員的操作有時也許并不百分之百精確,但身為一個病人,我總希望手術室里越有紀律越好。
會議一旦結束,主席便應以送發會議記錄的方式確定決策的內容,以及即將采用的方案。會議記錄送發的時效很重要,越快越好,最慢也要在與會人員忘記開會內容之前送到他們手上。會議記錄應該盡可能詳細,讓看的人知道有什么事該做、誰負責去做以及什么時候做。這看來似乎很麻煩,但如果這是一場值得開的會,作會議記錄就不過是一點小小的投資(高杠桿率的活動),但卻能有極大的回報。
理想狀態中,經理人應該從來不需要開這種應變式的任務導向會議,因為所有的事都應該在例行性的過程導向會議中處理好。
但在現實情況中,過程導向會議大約只能處理80%的事情或是問題,剩下的20%還是得靠任務導向會議來解決。德魯克說,如果經理人將超過25%的時間用在開會上,這個組織就可能出了問題;我覺得這句話必須改成:“如果經理人將超過25%的時間用在應急的任務導向會議上,這個組織就一定有了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