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會選材。
【閱讀選段】
白族同胞喜歡過節。在所有的節日中,最盛大、最熱鬧的,莫過于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的三月街了,三月街已經被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節”。人們趕街過節,就像歌中唱的那樣:“一年一回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來,蒼山洱海齊歡笑,賽馬唱歌做買賣。”好玩極了!往年,我和村里的伙伴兒們,都要約著去趕三月街。我們又是看耍龍,又是看賽馬,還吃豌豆粉、涼米線……最讓我激動的是看賽馬。(選自《賽馬三月街》)
【技法點撥】
節日里一定發生過很多事情,如果都寫出來,那豈不成記流水賬了。怎么辦呢?寫節日的事情時要學會選材,即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或者印象最深的事情來寫。《賽馬三月街》一文,作者就從白族同胞眾多的節日中選取了“民族節”,進而從眾多的活動中重點選擇了賽馬這項活動進行詳細描寫,不僅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而且吸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第二,捕捉人物活動。
【閱讀選段】
隱隱聽到遠處一片鑼鼓聲,龍舟出現了,龍舟過來了!它們就像一條條出海的蛟龍。長長的“龍體”上涂滿了鱗甲形的斑斕花紋。那昂起的龍頭威武無比,那翹起的龍尾直指藍天。每條龍舟上,都整齊地坐著兩排劃船手。他們穿著一式的運動衣,劃著一式的短槳。船頭還有一個站著的人,身子一顛一顛地使勁擊鼓、敲鑼、吹哨子。隨著“咚鏘,咚鏘”的鑼鼓聲,短槳整齊、急促地一起一落,激起了一團團雪白的浪花。龍舟就在這浪花中有節奏地起伏著,飛快地前進著,真像是龍騰大海,好看極了!壯觀極了!(選自《賽龍舟》)
【技法點撥】
節日活動主要是人的活動,習作時,首先要注意寫出人們的活動情況,還要捕捉精彩的細節,描繪出慶祝活動的盛況,以使讀者如歷其事,如臨其境。選文作者生動地描繪出了龍舟威武無比的樣子,并重點描繪了船手的衣著特點以及他們劃槳時的動作等,讓讀者感受到了賽龍舟時的激烈場面。
第三,突出重點。
【閱讀選段】
舂米舞又稱杵舞,取材于舂米勞作,是舞蹈化的勞動,獻藝者是勤勞而聰明的高山族婦女,多數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女。她們身穿用麻布縫制的彩色衣服,戴上貝殼、獸骨等磨制的裝飾品,手執木制的長舂米杵,在音樂聲中環繞石臼操杵作歌。長杵碰擊石臼,不僅擊出清亮悅耳的音響,而且每根杵撞擊石臼的不同部位,仿佛打擊琴鍵似的,發出清濁各異、鏗鏘成韻的樂音,形成神奇迷人的打擊樂曲。婦女們在舂米的過程中,一邊和著一定的節拍踏歌舉杵,一邊用腳掌撥弄涌出臼盤的粟米。長杵錯落有致地一上一下,與節奏性的頓足渾然天成地形成和諧優美的杵舞……
高山族人愛唱歌,唱歌是豐年節的重要內容之一。高山族的傳統歌曲一般采用即興吟誦的形式,曲調高亢雄渾,旋律扣人心弦。(選自《高山族豐年節》)
【技法點撥】
描寫活動盛況要表現全貌,但又不能面面俱到,否則就會主次不分,重點不突出。你看,高山族豐年節的活動有舂米舞和唱歌等內容,但因為高山族豐年節主要是歡慶一年辛勤勞作的收獲的,因而作者對取材于舂米勞作的舂米舞進行了詳細描述,對唱歌的內容則作了簡略描述。
第四,渲染氣氛。
【閱讀選段】
到了除夕可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通宵燈火,鞭炮聲徹夜不絕。出門在外的人,必定要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要守歲。(選自《老北京的春節》)
【技法點撥】
春節是我們漢民族最盛大的節日,也是一個普天同慶的團圓節。透過除夕酒肉的香味,漂亮的新衣,紅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通宵的燈火,徹夜不絕的鞭炮聲,你是否真切感受到除夕時的熱鬧氣氛?
其實,節日總是和熱鬧、喜慶等氣氛聯系在一起的,每個節日都有著特定的活動內容,例如,元宵節鬧花燈,端午節龍舟競渡,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習作時,只有突出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才能讓讀者感受到節日的氣氛。
第五,宣傳知識。
【閱讀選段】
燃放爆竹的風俗,我國早就有了。到了唐朝,火藥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用竹筒來做爆竹太不方便了,有人就想到了火藥。他們仿照竹筒的樣子,用紙卷成一個個紙筒,里面放上火藥,一點火,就會爆炸,發出“嘭啪”的聲響。(選自《爆竹聲聲》)
春節是我們國家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又叫“年”。那么,你知道“年”的來歷嗎?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上長著尖尖的犄角,樣子十分可怕,性情異常兇猛。它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為了躲避“年”,每年臘月三十那天,人們就扶老攜幼,牽著牲口,趕著雞鴨,躲進深山,等第二天再回來……(選自《“年”的來歷》)
【技法點撥】
介紹節日的來歷和意義,能啟發人們認識到今天的各種慶祝活動都是為了更好地繼往開來。習作時,要注意語言簡練,措辭恰當,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地把節日的來歷和意義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