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尊重《憲法》規定的基本經濟制度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載入《憲法》的。《憲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但是,公開反對公有制為主體、公開反對國有經濟為主導、公開主張私有化的言論,在我們的報刊上比比皆是,甚至一度成為輿論的主流。連篇累牘、肆無忌憚地發表違反《憲法》的言論,是任何法治國家都不能允許的。而發表反對公有制為主體、主張私有化言論的人,往往也是嚷嚷“憲政民主”最兇的人。這真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既然《憲法》規定,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基本的經濟制度,那么,就應該旗幟鮮明地指出,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批判和抵制私有化,是《憲法》賦予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改革的任何措施都應該有利于鞏固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如果改革的具體措施削弱以至破壞基本經濟制度,那就是犯了顛覆性錯誤,就是走上了改旗易幟的邪路。否定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張私有化,是一種違憲行為。這一點,應該明確地提出來,再也不能含糊其辭了。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含義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至少應該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首先,它明確規定了各種所有制經濟(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等公有制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應該得到發展,這叫作“共同發展”。這是因為,無論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在當前生產力水平的條件下,都是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滿足人民多方面需要的。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能只發展某一種所有制經濟,排斥另一種所有制經濟。從原則上說,沒有什么“國退民進”、“國進民退”這一類問題,“國”與“民”都要“進”。前一陣輿論界熱炒“國進民退”,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它不僅不符合黨的政策,而且不符合客觀實際。
其次,它還明確規定了不同所有制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非公有制經濟起輔助作用,處于補充地位。哪種所有制占主體地位,哪種所有制處于補充地位,這個問題不能忽視,更不能顛倒。因為它涉及我國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質。
鄧小平多次強調公有制占主體地位的重要性。他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提出我國還需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成分。但他始終堅持,我國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這一點絲毫不能動搖。他指出:“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例如,他在另一個地方講:“一個公有制為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他明確指出,我們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但是始終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只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1992年他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再一次強調公有制為主體決定了社會主義性質。他說,特區姓“社”不姓“資”,因為“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外商投資只占四分之一”。
鄧小平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看作是我國社會能不能保持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原則問題,這是有道理的。從原始社會瓦解以來,迄今為止,人類社會一直是幾種經濟成分并存的,都不是單一所有制的社會。那么,怎么判斷一種社會的性質呢?當社會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時候,社會的性質就取決于占主體地位的所有制的性質,也就是看哪種所有制形式占主體地位。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而事物的性質也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性質決定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不管是什么所有制的企業,地位應該是平等的,市場規則適用于一切企業,一視同仁。競爭沒有例外,不能對某種所有制實行一種規則,對另一種所有制實行另一種規則。但是,談到在所有制結構中的地位,在不同社會制度下,不同所有制的地位總是不一樣的,總是有一種所有制形式占主體地位,其他所有制形式則處于補充地位,不可能“不分老大老二”。在所有制結構中區分“主體”與“補充”是十分重要的,誰是“老大”,決定著社會制度的性質。
再次,它還規定了不同所有制經濟之間的關系: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應該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對整個國民經濟保持控制力和影響力。是公有制占主體地位的決定性標志之一。黨的十五大提出,所謂公有制為主體,不僅要保證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而且要保證國有經濟能夠控制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概括起來,就是量上要占優勢,質上要有控制力。沒有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公有制為主體就成為一句空話,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就難以存在。
不同所有制之間的關系還有另一個方面,即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現在有一種傾向,對非公有制經濟只講鼓勵、支持,而不講引導。這是不全面的。問題在于,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的作用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非公有制經濟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鼓勵和支持它們發展。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經濟的基礎是私有制。它的主要組成部分——私營經濟、外資經濟——還存在雇傭和剝削關系,生產的目的是追逐剩余價值。這同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有矛盾的,因而必須加以引導,以便使它的發展能夠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這就是我們對待非公有制經濟不僅要鼓勵、支持,而且更要注意引導的道理。
進一步的問題是,誰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呢?除了政治上黨和人民政府進行有效的工作外,從經濟上說,就要靠國有經濟來執行這一職能了。沒有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是無法實現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鼓勵、支持和引導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再一次強調:“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全會明確規定“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同時,“從多個層面提出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的改革措施” 。這就全面地規定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以及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主要措施。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怎么確定的?
我們為什么要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定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呢?簡單說來,這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關系的原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具體國情確定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正確地分析國情,做出了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我國社會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革命斗爭取得的偉大成果,也是中國人民的歷史性選擇。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背離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公有制,堅持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公有制。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與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相適應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建立公有制、用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符合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的,是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正是依據這一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宣布:“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所以,他們理解的社會主義社會,雖然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即它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生產的。也就是說,它的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這一點正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
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我們的社會主義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很長時間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現代化。1987年,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思想,同時總結了改革以來的新鮮經驗,進一步提出了發展私營經濟問題。這樣,我國的所有制格局除了作為主體的多種形式的公有制經濟以外,還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經濟和外資獨營經濟等等,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20多年所有制形式過于單一的局面。
可見,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并不是人們拍腦袋主觀想出來的,而是具有客觀的規律性,也許在經濟落后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這種所有制結構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都應該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種基本經濟制度。只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沒有發生變化,我們就不能改變這個基本經濟制度,既不能搞單一公有制,也不能搞私有化。
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
堅持、鞏固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應該成為我國改革的基本出發點。進一步的問題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怎么實現?也就是說,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通過什么樣的形式和途徑來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加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實現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經濟的發展?經過探索,十八屆三中全會得出結論:發展由國有經濟控制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實現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徑。
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對《決定》做的說明,強調指出,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他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所有制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如何更好地體現和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探索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實現形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全會決定強調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全會決定堅持和發展黨的十五大以來有關的論述,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這是新形勢下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的時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形成,那時中央就提出要探索這種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包括股份制。當然,股份制不等于混合所有制經濟。股份制可以是純公有制經濟(例如,由國有企業聯合組成的股份制企業),也可以是純私有制經濟(例如,由私營企業聯合組成的股份制企業)。但在我國,大量的股份制企業是混合所有制經濟,即國有資本、集體資本、私營資本以及其他個人資本(有時還有外國資本)交叉持股的企業。所以,十五大對股份制所做的論斷基本上可以運用到混合所有制經濟上來。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五大以來,我國國有經濟在利用混合所有制的形式,擴大國有資本支配范圍,增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發揮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鼓勵、支持和引導作用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績,創造了豐富經驗。中國建材集團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我們應該認真總結這些經驗,把發展混合所有制這項工作做得更好。
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的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是為了實現基本經濟制度。如果離開基本經濟制度來抽象地談論混合所有制,就會走上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