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四天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已經閉幕,它所勾畫的法治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在頂層設計的推進下,于社會各界人士當中產生了積極的反響。
毫無疑問,四中全會精神對正在深入進行中的國企改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它將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長期的制度保障,有助于深化改革的全面推行。
在當前,如何根據依法治國的精神推進國企改革?具體來說,就是要嚴格按照憲法規定來進行改革。這是國企改革所必須遵循的最基本原則。
我國《憲法》第六條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憲法》第七條規定:“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對照憲法的上述規定,我們就會發現,用憲法原則指導國企改革,今天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不斷下降,如今已降到三成以下。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只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在這個前提下,國有經濟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但當時在全國工業中公有制經濟占比尚在2/3左右。如今,無論從任何意義上說,憲法規定的“公有制為主體”的原則都面臨名不副實的危險。因此,憲法的相關規定就具有規制國企改革方向的意義。
落實憲法的相關規定,是黨中央不可動搖的堅定決心。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遵循憲法和依法治國等問題做過許多重要講話。在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紀念大會上,他強調:“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不僅如此,總書記還就依法進行國企改革做了很多深刻論述。在三中全會上,他指出:“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今年二月,他在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班上做報告再次強調:“改革要于法有據。”在3月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上,他再次強調:“國企不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強。要吸取過去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這些講話和指示都應當在依法進行國企改革中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按照依法治國的精神,根據憲法規定進行國企改革,目前需要在兩個方面有所作為。首先是旗幟鮮明地堅持國有經濟要“進”,而不是“退”。如果再退,憲法規定的“基本經濟制度”就徹底虛化了。其次,要在恢復國企人民性上下功夫,消除腐敗,使國企真正成為人民的企業,以獲得廣大人民的認同感。
當然,憲法的規定終究是原則性的,一些學者提出,要根據憲法規定制定可操作性的《國有企業改革法》,以規范國企改革。這是一種非常具有建設性的建議,應該引起全國人大及有關方面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