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底,夢想號油輪滿載200萬桶原油由伊拉克巴士拉港駛向中國。首船成本油的按時提取,標志著中石油哈法亞項目成為戰后伊拉克第二輪中標的7個國際項目中第一個實現投產、第一個進入投資成本回收階段的項目。
夢想號油輪,也承載著中石油大慶鉆探工程公司哈法亞項目部經理兼鉆井二公司DQ1205鉆井隊隊長李新民的夢想。
李新民今年46歲,出身黑龍江省泰來縣的偏僻農村。中專畢業后,他幸運地來到鐵人王進喜生前所在的1205鉆井隊工作,經歷了石油鉆井基層隊的各種崗位,2003年成為第18任隊長。在他的領導下,這支鋼鐵隊伍創造了全國打井最多、創造紀錄最多、獲得榮譽最多的輝煌業績。
然而他并不滿足于此。“把井打到國外去,是鐵人王進喜畢生的夢想;保障國家石油供應安全,是石油戰線共產黨員的使命;鐵人的隊伍,也必須到國際上檢驗和提升。”為了準備“走出去”,英語水平“零基礎”的李新民,像鐵人當年“識字搬山”一樣,用4個月“超人”般的學習震撼著每一個人。他還立下“鐵規”:交談必須說英語。培訓結束時,項目組12名隊員全部通過了出國前的審核考試。
挺近蘇丹
2006年2月,多年戰亂、被稱作“世界火爐”的蘇丹,成為1205鉆井隊征戰國外的第一站。這一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50%,距離中石油首次走出去已13年。

一到蘇丹港,李新民的心就揪了起來:板房的門掉了,設備被海水嚴重浸泡,掛滿鹽霜。500多個部件、上百部設備、上千噸鉆具,平常需要十幾個人最快也要半個月才能清點搬運完。他們天天吃住在現場,加班加點。最終6個人只用了6天就完成了任務,創造了蘇丹港人數最少、用時最短的清關紀錄。
但到了井場,還沒等喘口氣,難題又來了:三臺柴油發電機兩臺被海水嚴重腐蝕,鉆機無法開鉆。這時距合同規定的開鉆日期只有14天。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李新民聯系了在蘇丹的所有中國鉆井隊,終于找到了一臺準備大修的同品牌發電機,然后四處奔波找配件修理。
在被稱作“世界火爐”的蘇丹,從早到晚都在蒸桑拿,一天喝上十七八瓶水都不用上廁所。因為都變成汗水蒸發了。井場上到處都是鐵家伙,手一握就燙起泡。晚上開了燈,周圍黑壓壓、密密麻麻都是蚊蟲,有時遮擋得燈光都透不出來。蚊蟲從領口、袖口鉆進來,爬到哪里都是一溜血泡。但是,沒有一個人有怨言。大家幾乎24小時連軸轉,千方百計修好了發電機,海外第一口井如期開鉆了。
“到蘇丹的前5個月,是我有生以來最苦最難的5個月,鋪蓋卷沒打開過,沒脫過衣服睡過囫圇覺。”李新民后來回憶道。
但是,“走出去”就得豁出去!李新民很清楚,能不能把鐵人隊伍的牌子立起來,只有打出高難度、高質量的井才有發言權。
2007年初,蘇丹3/7區塊準備推廣水平井,需要一支鉆井隊挑大梁。打水平井,鉆頭、鉆桿要在幾千米以下地層“穿針引線”,是鉆井隊國際水平的重要標志。
李新民等的就是這樣一個機會。他帶著對這口井的分析,以及全隊所有崗位22份請戰書主動請戰。當甲方最終決定把這口井交給1205鉆井隊時,作業部總裁扔出一句話:“如果這口井打廢,至少有兩個人要離開蘇丹,一個是我,另一個就是你!”
開鉆前,李新民做好預案,梳理出20多條操作要領;開鉆后,他24小時盯在井上,記錄分析每一米進尺,監控指導每一個操作環節。整整26天,他沒睡過一個囫圇覺,最終比甲方要求提前11天拿下這口具有重大意義的水平井。
這口井投產后,每天采油6000到8000桶,是其他井的兩三倍,成為中石油海外市場的“功勛井”。李新民帶著隊伍連著打出幾口高質量水平井后,甲方把蘇丹所有水平井優先交給了他們。
進入蘇丹市場5年,DQ1205鉆井隊共創出23項當地紀錄。蘇丹政府兩次頒發的代表鉆井最高榮譽的“鉆井杯”,都被他們捧了回來。
轉戰伊拉克
2009年,中石油中標伊拉克戰后石油第一標。這是中石油海外拓展的重大突破。2010年9月,李新民主動請纓,赴伊拉克擔任哈法亞項目負責人。
哈法亞油田是伊拉克七大巨型油田之一。2009年年底,由中石油、道達爾和馬來西亞石油公司組成的聯合體成功中標。中石油任作業者,要用7年時間使原油年產量達到3000萬噸,打井的速度和質量事關重大。
哈法亞油田30多年未開發,只有8口井的零散地質資料。面對新任務新挑戰,李新民一如既往,帶領全隊員工克服人員少、天氣熱等各種困難,17天就安裝調試好70D鉆機,達到甲方要求的開鉆水平。
第一口井開鉆后,遇到重重難關,士氣一度低落。李新民不服輸的勁兒又上來了。他鼓勵隊友說:“第一口井也許當不了第一,但從第二口井開始,這個區塊的紀錄就是大慶鉆探的!”
第二口井開鉆后,他根據歷史資料和新掌握的地質數據認真鉆研,帶領隊伍只用47天3小時成功打完3167米的定向井,一舉創出哈法亞鉆井新紀錄。2012年6月16日,哈法亞項目一期500萬噸產能提前15個月建成,目前二期1000萬噸產能建設業已開展。
“大慶鉆探不是最早進入哈法亞的隊伍,但目前是在哈法亞擁有最多鉆井訂單的隊伍。在競爭激烈的伊拉克,在充滿希望的哈法亞,大慶鉆探已牢牢掌握了主動。”李新民自豪地說。
他們有資格自豪。這份成績背后,有汗水和智慧,更有生命的危險。
戰后伊拉克社會動蕩不安,到處是戰爭場景,雷區、隔離帶、街壘四處可見。每個井場四周都有五道防護措施,全副武裝的保安晝夜巡邏,離開井場必須套上20來斤重的防彈背心,戴上10來斤的鋼盔。即使這樣,危險時有發生。有一次,一組隊友在倒班途中,一枚火箭彈穿車而過,在不遠處爆炸,險些車毀人亡。
為保障安全,李新民把一個集裝箱改成避難所,里面放了水、餅干、手電、藥品。因為劫匪可能從窗戶往房間里開槍,他讓大家把營房的窗戶焊死,里邊再焊一層10毫米厚的鋼板,唯獨在他住的那間屋的窗戶上留了一道縫,以便瞭望。
大慶鉆探工程公司有人一度對1205鉆井隊轉戰伊拉克有過猶豫。“伊拉克政治風險太大,這支隊伍已在蘇丹證明了自己,沒必要再冒這個險。但新民說,艱苦的地方才有石油,危險的地方才有市場。既然國家需要油,再難再險也得往前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