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美國人注重衣著,愛好優雅時尚的法國人肯定第一個就笑了。因為美國人的日常穿著,實在是簡單隨意——牛仔褲、T恤,加上一雙運動鞋,齊活兒!
其實美國人自有一套穿著規矩,講究在不同的場合穿適當的服裝。他們稱之為“dress code”,說白了就是著裝規則。男女之間初次約會、女生16歲成人禮、高中畢業舞會、職場面試、婚禮、葬禮、禮拜天去教堂、公司一年一度的大型圣誕晚會,甚至去好一些的餐廳、進劇院看戲……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衣裝規則,要是弄混了很可能會身陷囧境。
美國人的著裝規則,大概有五類:正式(包括半正式),非正式(就是商務裝),商務休閑,休閑,運動裝。如果你受邀去參加一個派對,那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著找尋合適的衣服,而是問清楚這個派對的dress code。
我曾在一個派對上遇到一位著裝文化專家邁特。那次的邀請函上注明是“星球大戰”主題派對,我穿的是一件印有機器人R2-D2圖案的T恤。當穿著全套C-3PO化裝服的邁特甫一出現,立即引來全場關注。
交談中,邁特以男士為例,給我細細講解了一番美國的穿戴禮儀。參加葬禮,男士應身著黑色西裝套服,上面的西裝2粒扣子最佳,3粒扣是上世紀90年代的風格,如今穿出來太過老土;領帶要黑色,白色西裝手絹可以有;黑色皮鞋,過于閃閃發光的那種不要;襯衫則白色、灰色或深藍色均可。若是出席婚禮,那著裝視季節和天氣的不同有所不同,比如說冬季,宜著體面的灰色或海軍藍正式西裝,底線是不能為黑色;領帶要一色的,不能花里胡哨,當然也不能是黑色的;襯衫可以淡色系或彩色的。既然是婚禮,那不妨穿得喜興些,不過以不搶新人風頭為度。
邁特的講解令我大開眼界。不過凡事有規矩就有規矩突破者。當年我在朗訊公司任職,辦公室緊挨著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中午去底樓食堂吃飯,常聽同事小聲說,快看,那邊桌上不是比揚尼·斯卓斯朱夫(Bjarne Stroustrup)嗎?比揚尼是C++之父,而另外兩位發明C語言、UNIX操作系統的丹尼斯·里奇(Dennis M Ritchie)、肯·湯普遜(Ken Thompson)也時常在食堂出沒。他們的裝束,真就是洗得發白的舊T恤,外加一條牛仔褲,跟他們在計算機語言領域的赫赫聲名很不搭調。
相較之下,NBA的球星們可就沒這么好的運氣了。2005年10月17日,NBA公布了總裁大衛·斯特恩謀劃已久的著裝禁令,包括3大項15小項,對球員在比賽日和參加官方活動時的穿著做了詳細規定。這份禁令規定球員在賽季期間,只要一走出家門,就只能穿商務休閑裝、比賽服或球隊訓練套裝,違者罰款。禁令讓球星艾弗森這樣的街頭文化代言人不得不放棄了肥大衣服、大串項鏈、紋身裸露、插戴耳塞等嘻哈風服飾。
2011年12月19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緬甸。她身著改良的緬甸民服見昂山素季,赴仰光大金塔佛寺參觀時,也沒有運用外交特權,而是從俗除鞋去襪。希拉里用這些衣著“小動作”,向緬甸人表示“我是你們的一分子”,足顯其政治智慧。
可見雖然穿衣事小,有時卻暗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