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在嚴重的霧霾天氣中開跑,眾多戴著防霾口罩參賽的選手成了北京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并隨著電視畫面傳遍了全世界。
“口罩”馬拉松刺痛了我們的自尊心,也提醒我們,中國的環境問題已經到了一個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霧霾僅僅是環境惡化中一個較易被公眾感知的方面。根據2014年環境保護部與國土資源部的有關報告,我國近五分之一的耕地已被污染,土壤質量持續退化;中國90%的城市地下水已被污染,不少已不符合飲用標準——不夸張地說,中國正面臨全方位大范圍多層次復合型的嚴重環境惡化。
在發展經濟學中,有一個關于環境惡化與治理的“U型”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在發展初期,隨著經濟起飛,環境破壞會日益加重。但隨著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逐漸引起人們的警覺,治理環境的投入也開始逐漸增加,再加上糾偏制度的出臺,環境惡化也就得以遏制,并逐漸趨于好轉。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日本等,都有過環境先惡化后好轉的“U型”發展歷史。
然而在我國,盡管環境污染的警鐘多年前就已鳴響,但迄今為止,“U型恢復”的趨勢并不明顯,反而連最基本最必需的大氣環境也惡化了。北京以首都之尊,牽涉國際觀瞻,尚且不能有效治理霧霾,其他地方就更可以想見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工業化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屬于企業行為的“負外部性”,在經濟學上稱為“市場失靈”,必須通過市場以外的機制才能解決。通常,政府權力的介入調整是糾正市場失靈的一個重要手段。然而,多年以來,許多地方政府奉行發展主義的價值觀,把GDP當成主要政績來追求,擔心“影響投資環境”,再加上腐敗等因素,官員與市場集團形成利益聯盟,造成“政府失靈”。
解決這樣的問題,就需要調整政府的發展思路。上屆政府曾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口號,要求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都是富有針對性的舉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在反腐方面的力度空前加大,已經有效遏制腐敗的勢頭。假以時日,在改善環境方面的積極效應也必能充分表現。
但是,單靠政府的監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逐利是資本的天性,許多私營資本面對政府的規制,往往會選擇和政府博弈——要么向政府官員行賄,要么避過政府的監督偷偷向水源或大氣排污。這些年來,這方面的報道不絕于媒體版面。為了遏制這種情況,政府不得不加大監督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這又必然會增加行政成本,加重納稅人的負擔。
因此,企業主動承擔起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才是成本最低的環境保護方式。在這方面,應當說國有企業具有天然優勢。因為和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私企不同,國企的性質決定了它要承擔起執行國家政策的職能,追求的是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比如在安全生產方面,國企已經有驕人的紀錄:原來山西私營小煤窯泛濫的時候,惡性礦難不斷;被國企整合之后,礦難的發生率就大大下降了。
因此,要解決我國“U型”理論失效的問題,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力量,很可能是一個事半功倍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