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瘋狂不再,微博降溫
過去幾年來,微博可謂風頭出盡,從一個簡單的虛擬社交軟件意外地演變成影響巨大的“公共輿論平臺”。但遺憾的是,也許是已經過了“成長期”,與往年同時段相比,今年微博似乎有所收斂甚至呈疲態,能夠引發大眾熱議的公共話題乏善可陳,逐漸回歸設計者的初衷——針對新興白領階層的一種時髦的網絡社交平臺。
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2.81億,較上年同期減少2783萬,下降9%;手機微博用戶數為1.96億,比上年同期減少596萬;手機微博的使用率僅為39.3%,比上年同期降低8.9%。
這意味著瘋狂了3年的“微博熱”正在退燒。CNNIC報告發布的第二天,新浪股票市值就縮水近5億美元,而一周時間內新浪市值更是從58億美元縮水到48億美元。中國內地微博熱退燒也波折到美國的社交網絡和微博客服務網站Twitter。2月6日,Twitter股價暴跌了24.16%,一夜之間損失80億美元市值。
過程:盲目陶醉。退燒有因
“微博熱”退燒,首要因素當然是微信的崛起。微信憑借強大的后發優勢,不斷地侵蝕微博的地盤。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發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語音對講的手機聊天軟件。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或平板快速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搖一搖”、“搜索號碼”、“附近的人”、掃二維碼方式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同時微信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用戶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銳不可當,勢如破竹。2013年12月,微信穩穩當當地站在6億用戶的門檻上,國內容戶突破5億大關。微信構筑的社交溝通模式,從基礎層面來看,微信已經實現語音文字和圖片社交相結合,再賦予堪稱行業無可匹敵的公眾平臺,已然將其它競爭對手拒絕到了另一世界。更何況,微博框定的140個字的有限空間,難以做到酣暢淋漓的社交溝通。
“微博熱”退燒,也是因其商業情結太過濃厚,糾集著太多的商業興奮點,讓客戶有點煩。新浪微博自從嫁接了很多商業元素(例如淘寶之類),變得非常讓人十分反感。鋪天蓋地的廣告,淘寶賣家的呼號,越來越多的抽獎信息,給用戶發的接連不斷的各種私信,還有那些“商業皮條客”的聒噪,讓人不得安生。
在接受阿里巴巴的投資后,新浪微博似乎變成了淘寶的大號廣告平臺,充斥著各種營銷類虛虛實實的信息,過于臃腫,這令用戶們厭煩。而用戶們只是想找一個簡單、方便的社交空間。微博收費后,號稱會員可享有32種服務,但其中真正對用戶有用的服務寥寥無幾,僅有“關注對象增加”、“等級加速”之類的功能勉強被用戶看好。
“微博熱”退燒,還與新浪的廣播型大眾媒體基因有關。作為門戶網站,這幾年新浪在屬性定位上左右搖擺,越來越邊緣化,已被逐出互聯網前三強,新浪開發微博后,又盲目地陶醉于一支獨秀,以為天下大勢已守,從此可吃微博獨食。因而不去認真維護,讓其野蠻生長。新浪微博似乎成了網絡大字報平臺,不受時間地點身份的制約,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在上面招搖過市,無病呻吟的詠嘆、自說自話的賣弄、故弄玄虛的作秀、一驚一乍的喧囂,攪得微博成了浮躁的自媒體,用戶由開始的獵奇、參與到如今的厭倦、退出,新鮮感早已不再。新浪微博的初衷和方向已經失去,變成了沒有核心價值的產品。
而消費者需要一個更加新穎、私密、有趣、不受打擾的社交空間,他們只會抱怨微博如何不好,不識時務,卻不會直接說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交流工具。然而,微信“體貼入微”,知道客戶需要什么樣的社交工具,知道該怎么迎合消費者的需要。它滿足了客戶的需求,不斷地創新用戶體驗,繼續創造和引導新的客戶需求。用戶需要的只是簡單方便,微信心領神會。于是,它成功了。如今,微信的風頭已大大蓋過微博。
“微博熱”退燒,也與明星效應衰退不無關系。在推廣初期,新浪通過邀請明星和社會名流捧場,以壯聲威,很快就吸引了眾多平民用戶跟風。然而,“成也明星,敗也明星”,新浪微博對于明星的依賴讓平民用戶無處發光,參與感頓失,而薛蠻子、秦火火事件后,這些“大V”(意見領袖)的丑惡表演讓新浪微博蒙羞,龐大的草根客戶群急于跟其劃清界線,微博的聚集效應亦開始下降。思考:危機感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維他命
“微博熱”退燒,這表明一項網絡科技新技術的出現,必須不斷維護升級,方能保持較長時間旺盛的勢頭,否則很可能會曇花一現。微博技術已馳騁互聯網業界3年時間,開發者對其不斷附加商業增值點,其“剩余價值”基本榨干,負荷不堪重負。在管理層的貪婪之下,新浪作繭自縛,微博操作界面上繁雜的功能添加,有很多是消費者根本用不著的,只是白白消耗手機的內存和流量而已,如果沒有新的技術對其更新“保鮮”,總有一天會從鮮花肥草變為枯枝敗葉。而網上盛傳“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調侃,弄不好也會在微博身上兌現。盡管新浪微博“傍”上了阿里巴巴這樣強勢的投資者,也有央視春晚平臺助陣,卻似乎依然無法挽回其用戶沉寂的趨勢。
同時,這也在警示互聯網企業領導人,發展互聯網產業,不但要注重平臺,更要注重客戶黏性,只有牢牢把客戶攢在自己手中,才能呼風喚雨,抵御后來者的侵蝕。
當然了,微信最終也代替不了微博,從產品屬性來看,微信是相對“私密社交”的空間,微博是“公共社交”的平臺。兩者各有長短,互為補充。微信能輕松拉近親朋好友之間的距離,但是,其平臺上公眾賬戶信息的流動性較弱,微博依然能扮演“社交媒體”的主流角色。從這層意義上說,
“微博熱”退燒,不完全是壞事,也不代表是微博的沉淪,也許它會從中清醒起來,由亢奮變得沉穩。
好消息是,新浪高層有了危機感。新浪聯席總裁兼CTO許良杰坦承,科技公司做百年老店非常不容易,也擔心微博會像一些互聯網產品那樣消亡,新浪CEO曹國偉也有這種危機感。
新浪領導人敢于正視危機,采取正確的對策,或能化危為機,微博退燒不可怕。值得關注的是,新浪微博的設計者若能設計出引爆公眾輿論的話題,將微博的商業色彩再淡化一點,重新點燃大眾參與的熱情,微博重新熱起來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不管企業的實力有多么雄厚,如果作繭自縛,失去了緊迫感和危機感,那么,企業惟一的命運是早已注定了的,或遠或近。
編輯/曾文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