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如果你曾經與肥胖斗爭過,你應該很清楚這場戰爭的勝利取決于:節食、鍛煉、遺傳基因。道理很簡單,你吃得越多,動得越少,你就會越胖。在這個方程式上,個人的基因起著關鍵的作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現在第四個重要的因素日益引起研究人員的關注,盡管發現它們一直處于被忽略的狀態:你的腸內細菌。
②它們的學名是:腸道微生物群落。這群微小細菌以上千億兆的數量居住在人類的腸道中,它們大部分的成員是厭氧菌——可以在缺氧的情況下存活。
③這群微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調節人體從食物中吸收的卡路里和存儲脂肪,換言之,它們能夠調節人的體重。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腸道微生物的種類和平衡與否,是決定人體肥胖或苗條的關鍵。因此,通過調節微生物群落的數量可以改變人的體重。
④通過對老鼠的研究表明,體型肥大者和體型消瘦者的腸道內細菌種類和數量差異明顯。肥胖老鼠體內的厚壁菌類群數量比擬桿菌要高得多。在體重正常的老鼠體內,情況則正好相反。人體內的菌群雖然種類繁多,但是90%都屬于兩大類菌群——厚壁菌類群和擬桿菌。其中,厚壁菌類群能夠導致肥胖,而擬桿菌能夠分解人體本身無法消化的多糖如纖維素等,它們在向人體提供營養的同時也為自己和腸道中的其他細菌獲得食物。
⑤人類的日常食譜是如何影響腸道菌類的數量和種類的?研究人員用不同種類的食譜喂養老鼠,其中一種是典型的西方食譜,食物中的脂肪和糖含量較高。“享用”西式大餐后的小老鼠們往往體重增加:其腸道中的厚壁菌類群較多,而擬桿菌較少。而另一組喂食低脂低糖的老鼠腸道中的厚壁菌類群較少,擬桿菌較多,這些小老鼠大多體重下降。
⑥目前還不能肯定腸道中菌群的變化和體重的變化兩者之間誰為因誰為果,但是上述研究的發現能夠幫助我們判斷你的體質是否容易肥胖。實驗表明,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可以改變腸道內細菌群的種類和數量,更好地消化新食物從而改變體重。以小老鼠為例,把長期食用低脂的小老鼠食譜變成高脂的西式飲食,那么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這些小老鼠腸道內的厚壁菌數量會大幅增加。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厚壁菌對腸道吸收的影響往往被科研人員所忽視。
⑦這個發現有助于研究人員最終對菌類進行標示,從而撰寫出影響身體肥瘦類型的腸道菌類食譜。這樣可以幫助人們對自己的身體所攝取的卡路里進行檢測和控制。
⑧市面上已經有不少益生菌飲料,號稱能夠幫助調節腸胃菌群、提高免疫力、有益健康。是不是喝上一小盒益生菌飲料就能輕輕松松減肥?
⑨科學家對此很謹慎,不肯輕易許諾。這是情有可原的:首先,人們對腸胃菌群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對改變它的后果沒有把握。輕率行事的話,很有可能體重沒減下去,倒弄得人生起病來。其次,每個人的腸胃菌群在兩歲時就基本穩定下來了,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相對封閉的體系,新來的細菌并不容易在其中扎根。第三,就算是細菌能夠調整,少向身體提供一些能量,焉知身體沒有別的補償機制,把減少的能量補回來?
(文章摘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8期,有改動)
【閱讀訓練】
1.對第④段畫線句子運用的說明方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列數字 分類別
B.分類別 作比較
C.列數字 下定義
D.作比較 打比方
2.根據文意,下列關于導致人體肥胖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在遺傳基因的影響下,吃得越多,動得越少,人就容易肥胖。
B.腸道微生物的種類趨于平衡狀態時,人就容易肥胖。
C.人體內的厚壁菌類群數量比擬桿菌高得多時,人就容易肥胖。
D.食物中的脂肪和糖含量較高,若長時間食用,人就容易肥胖。
3.下列表述與本文內容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
A.研究人員發現,通過改變微生物群落的種類和數量可以改變人的體重。
B.腸道微生物群落的作用就是調節人體從食物中吸收的卡路里和存儲脂肪。
C.實驗表明,體重增加的小老鼠腸道中的厚壁菌類群較少,而擬桿菌較多。體重下降的小老鼠腸道中的厚壁菌類群較多,而擬桿菌較少。
D.研究結果已經能夠肯定:腸道中菌群的變化和體重的變化兩者誰為因誰為果。
4.說出第⑧段中“號稱”一詞在說明中所起的作用。
5.文章題目中的“它們”指什么?“它們”是怎樣決定“你的體重”的?
(林 海 設計)
(參考答案見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