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情況
某廠塔下重沸器,設備型號BIU1100-2.5/2.5-330-6/25-4I,殼程工作介質為輕烴,入/出口溫度167℃,操作壓力為0.74MPa;管程介質為蒸汽,入口溫度179℃,換熱管材質為0Cr18Ni9。日常運行時采用硫酸做催化劑,停工時用堿清洗。投入使用一年內,由于換熱管泄漏三次停工檢修堵漏。后停止使用,將管束抽出后發現位于設備下方的多根換熱管出現橫向裂紋。
2 金相檢驗
將帶有裂紋的換熱管制備成金相試樣后,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裂紋從換熱管外壁起裂并向內壁擴展。裂紋多呈樹枝狀,并且尾部尖銳,是以沿晶為主同時伴有穿晶裂紋的混合型裂紋,具有典型的應力腐蝕開裂特征。
3 斷口掃描及腐蝕產物分析
對裂紋斷口進行電鏡掃描發現裂紋為沿晶裂紋加穿晶裂紋,其中的穿晶裂紋以解理斷裂為主。
對腐蝕產物進行分析,表面腐蝕產物為硫化物。
4 化學成分分析
由實測的成分分析根據GB13296-2007標準判定,C含量處于上限,Mn、P含量超標,Ni含量低于標準值。
5 原因分析
(1)換熱器管程為水蒸汽,溫度較高,殼程介質換熱后獲得較高的溫度,近期研究表明,對某些原有環烷酸腐蝕的溫度范圍為170℃~400℃,溫度較低時基本不發生腐蝕,170℃~190℃時即可發生明顯腐蝕,190℃~210℃時腐蝕性最強。由于殼程介質中總是含有硫化氫等活性硫化物,環烷酸腐蝕和硫腐蝕在此溫度條件下交互作用相互促進。
(2)換熱管的表面在該工藝條件下生成硫化鐵。當裝置停車時溫度降低,硫化鐵、水分和空氣相接觸,發生反應,生成連多硫酸H2SxO6(x=3,4,5),在拉應力的共同作用下導致不銹鋼發生應力腐蝕開裂。連多硫酸生成的反應方程式如下:
3FeS+5O2→Fe2O3·FeO+3SO2
SO2+H2O→H2SO3
H2SO3+1/2O2→H2SO4
FeS+H2SO3→mH2SxO6+nFe
FeS+H2SO4→FeSO4+H2S
H2SO3+H2S→mH2SxO6+nS
FeS+H2SxO6→FeSxO6+H2S
(3)殼程加入硫酸作為催化劑,高溫下生成硫酸和亞硫酸的混合物,為0Cr18Ni9腐蝕敏感的硫化物。隨著設備的運行,腐蝕介質在出口附近的換熱管底部聚集導致腐蝕介質濃度增加,極大地提高了應力腐蝕開裂的敏感性。
(4)在工藝流程中使用硫酸作催化劑,停工時用堿清洗,使用的水中不同程度有殘留的氯離子,促進了應力腐蝕裂紋的發生。
(5)由實測的成分看,C含量處于上限,Mn和P的含量超標而Ni的含量不足,說明換熱管本身材質不符合標準要求,腐蝕性降低,在特定的工況下腐蝕發生的幾率更大。
由上所述,在裝置運行的溫度、介質、操作條件下換熱管發生了應力腐蝕開裂,換熱管原材料的不合格加劇了這種腐蝕現象。
6 改進措施
防止應力腐蝕開裂一般應從材料、制造和操作環境三方面入手。
(1)材料方面
一般應選用超低碳鋼型(C≤0.03%)或穩定型的不銹鋼或者加入Ti、Nb等穩定化元素的不銹鋼,采用奧氏體+鐵素體雙相不銹鋼也有較好的使用效果,也可以選用滲鋁管、08Cr2AlMo管等對連多硫酸應力腐蝕開裂不敏感的材料。
(2)制造方面
要合理安排施工,優化工序,盡量減輕冷加工、裝配和焊接過程引起的殘余應力。
(3)操作環境方面
在裝置停工時,采取措施抑制連多硫酸生成或用中和溶液將形成的連多硫酸中和掉;也可以用惰性氣體進行封閉,隔絕空氣進入設備;或者向系統中供給一定的熱量,以防止水汽凝出等,這些措施都可以抑制連多硫酸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