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側目而視”一詞時,很多人馬上就想到“不拿正眼瞧人”,想到“門縫里看人”,等等。這也難怪,從字面上來看,“側目”嘛,肯定不是正眼了,不過這個“側目”可不是看不起人哦!
這可不是憑空亂說,而是有歷史根據的。戰國時期,說客蘇秦游說連橫之策沒有成功,窮困潦倒地回到家里,妻子不理睬他,嫂子看不起他。他潛心學習,學問大增。后游說趙王合縱抗秦,一舉成名,衣錦還鄉。妻子嚇得恭恭敬敬地站在一邊,側目而視。嫂子跪拜謝罪。
這樣看來,“側目而視”的確是斜著眼睛看人,但它不是“不屑”用正眼看,而是“不敢”用正眼看。
于是又有人將它理解成尊敬、敬畏,其實也不是。“側目而視”用來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憤恨,常與“重足而立”并用。如毛澤東在《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中提到的:“使通國之人重足而立,側目而視者,無過于此輩窮兇極惡之特務人員。”
下面請你判斷一下,哪句話里“側目而視”用得正確,打上“√”;哪句用得不正確,打上“×”。
1.在很短的時間內,張明老師就發表了幾篇頗有影響的論文,令人側目而視。( )
2.看著某個領導趾高氣揚地指派別人做這做那,自己卻悠閑地喝著咖啡,大家都對他側目而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