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xiàn)“冠軍夢”后繼續(xù)找尋所愛
在幾百人中被選進什剎海體校時,吳冰才5歲。一年365日,每天至少12個小時嚴苛的體能訓練,她整整堅持了12年。從還不會自己洗澡的小女孩,成長為17歲的花季少女,吳冰送給自己的成年禮物是全國體操和花樣游泳的雙料冠軍。
“當你不斷地在痛苦和疲憊中獲得進步,走過來再回頭看也不會覺得苦了。”體操和游泳這兩種完全不同的運動,讓她兼具了“剛勁”和“柔勁”,為日后職場的“拼殺”打下身體基礎。
但是,在不到20歲的年紀實現(xiàn)了“冠軍夢”之后,吳冰突然感覺自己失去了人生目標。這時,一個去澳大利亞墨爾本當體操教練的機遇出現(xiàn)了,雖然漂洋過海,遠離家鄉(xiāng),吳冰依然義無返顧地做出了選擇。就這樣,她在墨爾本過上了安逸的生活,“一年有半年都是假期,放假就是去海邊曬太陽,一躺就是一天。”雖然這是很多人艷羨的生活,卻不是吳冰想要的。
除了體育,我就不能干別的事情了嗎?吳冰反復問自己。于是,前后在澳大利亞和美國當了3年體操教練之后,這個不斷挑戰(zhàn)自我的姑娘向新的領域進發(fā)。
當時,成龍正在拍一部叫《舞臺姐妹》的電影,需要一個“會翻跟頭”的女孩。而當年的香港,武打女星少而珍貴,剛好楊紫瓊又去結婚了,于是有人介紹吳冰去試試。“一開始當然很慘,經常被打得一塌糊涂。但體操底子畢竟在那里,做一些動作還是比較容易上手的。”吳冰回憶。
“打女”不易做,拍戲的日子,基本都是在片場睡覺。一個躺椅便可以滿足吳冰對睡眠全部的要求。每天拍完打戲回來,“身上全是紫的青的,磕的撞的,根本沒法兒看”。3年下來,吳冰拍了15部電影、電視劇。憑借體操冠軍的出身和靚麗的外表,她從跑龍?zhí)籽莸街鹘牵暌宦犯邼q,成名在望。
但是很快,吳冰發(fā)現(xiàn)這依然不是自己想要的。在片場,她常常留意到一個女孩總是跑來跑去,為所有工作人員安排時間。作為一個性格上喜歡把控全局、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吳冰幾乎立刻喜歡上了這個工作。她問別人:這個女孩是什么人?別人告訴她,這是制片。那是吳冰第一次對制片有了概念,“我說我喜歡,這就是我想做的”。

發(fā)現(xiàn)新機遇轉型廣告人
找到自己的目標之后,吳冰毅然放棄了可能成為當紅明星的機會,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的征程。1993年,當中國大陸還沒有足夠強大的廣告平臺時,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涌入市場,她知道機會來了。于是,吳冰和好朋友肖文閣、美國導演丹·密茨一拍即合,創(chuàng)立了DMG傳媒公司,從拍攝電視廣告作為起點。而他們三人也在日后成為了長期默契的“鐵三角”搭檔。
“一開始需要做的功課太多了,我在廣告業(yè)第一次試水,就是擔任總制片。”但是吳冰接受了這個挑戰(zhàn)。一個廣告片的誕生,從創(chuàng)意到執(zhí)行,包括費用支出、拍攝場地、時間、人員的確定,都需要她來一一把關。她曾經遇到過工作人員撞到消防噴淋開關而淹了整個攝影棚的情況,也曾為了拍日出而連夜住在烽火臺,還曾在零下15攝氏度的棚里待過一個月。但是因為喜歡,吳冰從來沒有一句抱怨。
幾年來,吳冰主持拍攝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廣告,但最讓她津津樂道的還是2004年贏得德國大眾的那場品牌戰(zhàn)。當時,吳冰帶領DMG團隊為一汽大眾做服務,得到參加競爭德國大眾的比稿機會。留給DMG的時間只有三周,而與此同時SaatchiSaatchi、OM、Grey、BBDO、DDB等多家廣告公司已嚴陣以待。除了時間不夠,另一個難度則是如何讓評委都滿意,“比稿有四個評委評審,你要讓一個評委滿意容易,但同時要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四個評委都滿意,你只能提供最牛的創(chuàng)意。”吳冰說,“但既然我們決定做,就一定能夠做好。”為了拿出更好的創(chuàng)意,吳冰無時無刻不在想方案,“完全不睡覺,玩了命地干活”。最后出人意料的是,比稿的結果很成功,評委們被打動了,吳冰拿下了這一單。
這次比稿對DMG而言是一次里程碑式事件,此后,公司的重心由上海遷至北京,新的地點迎來更多新的客戶,DMG也正式從一個廣告代理公司成為集廣告和整合營銷推廣的專業(yè)國際廣告公司。
為好萊塢帶去中國元素
雖然從2007年開始,中國電影市場就開始進入投資熱潮,但是吳冰和她的合伙人依然按兵不動。直到2009年,中國電影院的放映屏幕達到5000塊的時候,中國電影的市場化規(guī)模達到了新的臨界點,吳冰才開始正式試水電影業(yè)。
試水的第一槍打在了國產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yè)》上。直到現(xiàn)在,吳冰依然認為這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2008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達43億,而2009年總票房飛躍至63個億,這就是‘天時地利’;選擇和中影合作,因為他們是這個行業(yè)的老大,這就是‘人和’。”于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幫助下,DMG將一個主旋律的獻禮影片變成了具有好萊塢商業(yè)模式的“數星星”電影和品牌聯(lián)合的成功案例。
而之后選擇的實驗片則是熱銷小說《杜拉拉升職記》的電影版。沒想到的是,在上映之前DMG就已經通過廣告植入收回成本,而后續(xù)的票房收入、網絡版權、衍生品收入等都變成了利潤,最終票房收入更是超過了1.3億元。
“從建國系列到杜拉拉恰好實踐了我心里的一個步驟。”吳冰認為,“做電影要邁過幾道坎兒,第一個是中國,第二個是華語,第三個是亞洲,第四個是國際。中國是兩個市場,政策主導的市場和老百姓主導的市場。前一個不喜歡,你進不去;后一個不喜歡,你賺不了錢。所以這就是中國的實際情況,兩個都要抓住,缺一個都不行。”
兩炮走紅之后,吳冰開始考慮下一個目標了。她問自己,電影產業(yè)最大的空間在哪?回答只能是好萊塢。事實上,憑借DMG的CEO丹·密茨的好萊塢資源,DMG早在中國代理過多部美國大片的宣發(fā),包括《暮光之城》、《生化危機:戰(zhàn)神再生》、《赤焰戰(zhàn)場》等。
而DMG第一部和好萊塢深度合作的電影則是2012年上映的《環(huán)形使者》。由于DMG的推動,該片特別安排在中國多處取景,并邀請了中國演員許晴加盟。
之后的《鋼鐵俠3》中國特供版、《超驗駭客》以及《變形金剛4》,中國元素越來越滲透進好萊塢大片中。為了獲得充分的信任,DMG需要完全做到透明和國際化,并要了解好萊塢的游戲規(guī)則。雖然投資占比不多,但DMG全程參與了影片從前期策劃、資金投入到劇本、選角、拍攝、宣傳、發(fā)行、上映及電影衍生品等各個環(huán)節(jié)。
而為好萊塢帶來中國元素的同時,吳冰也被好萊塢團隊的“專業(yè)精神”所打動,“每個人做自己的事情都非常專注,就連茶水阿姨都好得不行。當每個人的工作都做到淋漓盡致的時候,大家就會很舒服,舒服的時候心情就會很愉悅,工作起來就有效率,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吳冰常說自己就像一支開弓的箭,只能往前走,不能回頭,后面就是懸崖。所以她很少回首自己一路走來的艱辛,而是不斷向前挑戰(zhàn)人生的新領域,“對我來說,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不要浪費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