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鵝毛”
回紇使臣緬伯高,于唐貞觀年間,遵國王令,帶了一只他們認為世間稀有的白天鵝進朝。
隊伍走到湖北沔陽地區時,天鵝大叫。緬伯高以為天鵝口渴,便打開籠子放白天鵝到湖里喝水。不料天鵝展翅高飛,慌亂間,緬伯高伸手一抓,卻只抓住一根鵝毛。這可了不得了,進貢的珍寶沒了,如何是好?他想不出挽救的辦法,只好硬著頭皮,用絲緞把鵝毛包裹好,寫上一首詩,呈給唐太宗:“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湖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義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看了詩,誠懇地收下天鵝毛,對緬伯高安撫一番,按照禮節回贈了一些中原土特產。緬伯高沒想到唐朝天子這么大度,轉憂為喜。回國后,在回紇大贊唐朝天子臣民的友好之情。
從此,中國民間便流行“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的口頭禪了。
“孺子牛”
據《左傳·哀公六年》記載:“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這里所說的孺子,是指春秋時期齊景公的庶子——荼(tú)。齊景公特別寵愛荼,有一次,齊景公趴到地上,嘴銜繩子,讓荼當牛騎。荼正玩得高興時,不小心從“牛”背上躍了下來,繩子把齊景公的牙齒勒斷了。顯然,當年的“孺子牛”是指齊景公對他庶子的寵愛。魯迅《自嘲》詩里的“俯首甘為孺子牛”,是為這個典故注入了全新的內容,表示了他甘為人民大眾做牛的高貴品質,表達自己對人民大眾的無限忠誠。
“一字千金”
兩千多年前,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組織他的門客編纂了一部書——《呂氏春秋》。書成之后,呂不韋把“稿本”掛在咸陽的城門口,聲稱有能增刪一字者賞給千金。不知是因為這書實在編得好還是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據說,竟沒人能夠拿走這筆高額的“獎金”。于是,故事引出了“一字千金”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