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疍民習俗,指的是以廈門港為中心的廈門漁民所擁有的獨具特色民俗風情。
2007年,“廈港疍民習俗”入選我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9月入選福建省非遺名錄,但名稱改為“廈門疍民習俗”。
疍民又稱蛋民、蜒民、蜑民,泛指沿海沿江以海為生、漂泊不定的水上部落群體。近現代有人形容他們是“水上吉普賽人”或“海上自由民”。疍民在我國閩、浙、粵、桂、瓊沿海都存在,只是各地疍民的習俗有所不同。
廈門的疍民主要是由九龍江流域遷移而來,也有從惠安崇武、廣東、海南來的漁戶。疍民早先在閩南被稱為“白水”,龍海的白水營就是當時疍民聚居之地。疍民在各地還有不同的稱謂,如福建就有“泉郎”、“白水郎”、龍戶”(夷戶)、“科題”(裸體)、“乞黎”(曲蹄)、“游艇子”、“賡定子”等不同群體之分。廈門疍民也有“北頭仔”、“全家樂”、“尪某陣”(以九龍江流域為主);“虎網仔”(以龍海沿江沿海為主);“五帆”(捕魚兼水上運輸);“南仔頭”(據傳曾經流落廣東及海南島后之回流);“北爿”(以泉州惠安東部為主)等別稱。
關于疍民的來歷眾說紛紜。主流觀點認為疍民先人是我國東南沿海古代的百越族人,其他還有壯族、瑤族、蒙古族等觀點。也有人認為疍民是歷代沿海地區武裝起義軍的余黨或殘部,還有人提出疍民與臺灣原住民以及南島語族有著歷史淵源的看法。
在福建,歷來就有“山畬水疍”之說,大多認為,大約在公元前110年,閩越國人被漢武帝征服之后,除了一部分被迫遷徙于江淮一帶之外,逃亡山林演變為“山畬”,流落江海的即稱為“水疍”。
這種說法受近來考古的發現質疑。因為漢武帝迄今不過兩千多年。而我國著名考古學、人類學家林惠祥教授,就曾在廈港蜂巢山等地陸續發現新石器時代琢磨精光的石錛、石斧、石鑿殘段和印紋陶片等,推斷三千多年前,這里就有以漁獵為生的人類在活動,說明廈港一帶是廈門島人類文明和漁業起源的一個發祥地。
金門富國墩遺址,也是大量貝殼層堆積,證明在三四千年前的時候,閩南先民就曾以海為生。所以福建的“水疍”,應該是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生活于此的先民。
最早生活于海邊的先民,積累了豐富的海洋知識,一代代的傳承下來,成為閩南人海洋文化的奠基石。閩南文化區別于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海洋性。可以肯定,對于疍民文化的關注將隨著對海洋文化的重視而日益加重。
目前對于廈門疍民習俗的了解,雖然只是研究疍民文化的序篇,但已經表現出十分精彩的獨特性。
關于廈門疍民習俗主要有:臺灣海峽海洋漁業生產習俗、生產技藝和疍民夫妻船的生活習俗、禮儀、信仰、禁忌、口傳文學等。其中不少習俗已經溢出疍民生活圈,播傳整個廈門島。如疍家排列廈門港最好吃的魚的俗語:“一鯃二紅魦,三鯧四馬鮫,五鮫六佳臘。”“吧浪好吃不分尪?!薄蚌橍~煮菜脯,好吃伓分某?!钡龋谖倚〉臅r候就已耳熟能詳。
臺灣海峽漁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習俗,是疍民習俗中極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隨著新的生產技術的應用,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傳統技藝迅速消失,令人扼腕。如海上更路圖,如漁家觀天象觀海象的智慧、技藝,現在已基本失傳;還有搖櫓、駛帆的技藝,也日漸消失了。許多疍民的服裝頭飾現在更是不知所蹤。
廈門的漁獲水產曾經占廈門市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十六以上,是當時廈門的支柱產業,為廈門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許多廈門人是吃廈門疍民的漁獲水產長大的。直到今天,廈門對外來游客的強大誘惑力仍是海、海岸、海鮮。
我們應當對那些最早掌握以海為生智慧的先人,心存感恩;對他們留下的文化、習俗永懷敬意,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