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366天,每天打開一道門
作者:郝廣才
出版社:格林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不朽的藝術和文學杰作是如何孕育出來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發明,又是如何誕生?為了爭取民主和自由,前人因而付出多少代價?小人物的善良和勇氣,如何把愛散布到世界每個角落?小小年紀志氣高,孩子如何親手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一年366天,每一個今天,訴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吃的美德:
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作者:朱立安·巴吉尼
出版社:商周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本書所提出的“吃的美德”,并不是傳統的德行,而是更能因應世界的變化的飲食觀念。書中每一章都會提到關于飲食的某個面向以及和它對應的美德。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個既深且廣的飲食哲學,一種如何吃、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論述,借此為目前的飲食大雜燴理出一些脈絡。懂得如何吃,你就懂得如何生活。
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
作者:卡爾·羅哲斯
出版社:左岸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羅哲斯用一句話來描述他的核心假設:如果我能夠提供某種型態的關系,那么案主就可以在他自身中找到一種能力,從而在這種關系當中開始成長、改變與進行個人發展。由二十一篇個別發表的文章集結而成,但貫穿其間予以統整的正是羅哲斯溫暖、熱切、自信與關懷的語調。
少,但是更好
作者:葛瑞格·麥基昂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作者以“少,但是更好”做為本書的核心概念,闡述為什么讓生活化繁為簡如此重要。本書不是教你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事情,而是教你如何只做正確的事。本書談論的并非時間管理或提升生產力的策略,而是提供一個系統性的方法,教你如何在個人和專業領域中變得更有效率、更有生產力和更有影響力。
洗澡之后
作者:楊絳
出版社:人民文學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與《洗澡》相比,《洗澡之后》人物依舊,但故事有所不同。故事在《洗澡之后》終于有了一個稱心如意的結局。楊絳先生在前言中說,“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寫續集,我就無法阻擋了。現在趁我還健在,把故事結束了吧。”這部續作,是她對自己喜愛的角色一個“敲釘轉角”的命運交代和分配。
大爭論:
左派和右派的起源
作者:萊文
出版社:中信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兩個世紀以來,美國的政治生活一直存在著左和右的分野。作者發現,要尋找這種左右分野的源頭,伯克和潘恩是最好的代表人物,因此作者帶領大家追溯到法國大革命時期,從源頭尋找美國政治思想分化的源頭。伯克代表著改良的保守主義,潘恩代表著更新過的進步主義。
穿布鞋的馬云:決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個節點
作者:王利芬
出版社:中國計量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最熟悉馬云的創業者王利芬攜手馬云最信得過的媒體人李翔,認真梳理阿里巴巴15年的歷史,從生死存亡的27個節點提取馬云創業的智慧:關于融資、關于團隊、關于管理、關于談判、關于失敗。不雞血不勵志不神話馬云,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的馬云,客觀、真實、完整還原馬云22年創業史的作品。
審丑:萬物美學
作者:貝利
出版社:金城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什么是丑?這個時代最卓越的文化評論家之一史蒂芬·貝利嫻熟精妙地將數個世紀以來的藝術、設計遺產和文化史串聯編織在一起,探討了丑以及與丑截然對峙的美。他對美丑本質的論述將帶領我們踏上一次發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