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賣場時代的終結
大學時代的臺北書展,跟現在很不一樣。1990年代中期,臺灣經歷解嚴開放近十年之后,出版力逐漸旺盛,出版主題也更加多元而百花齊放,特別是社會人文出版品,當年可是隨便賣都能上萬本(如今則是苦哈拉的兩千本賣不完)。
那個年頭的臺北書展,說穿了就是一個超級大賣場(加上那年頭網絡書店才剛剛起步,還是微不足道的小通路),各家出版社莫不卯足了勁,想方設法在臺北書展卡一個攤位,推出年度重點新書,搬來全出版社的出版品,賣力地向讀者吆喝。除了沒有香港的書模之外,和現在的香港書展有幾分相像。
約莫2005年之后,臺北書展的商場特質開始逐年往下衰退。在大環境不景氣,以及出版量供過于求的雙重夾殺下,越來越多中小型出版社趨于守成,獲利狀況不若以往,于是越來越多人覺得參加臺北書展是筆沉重的負擔,付出的成本大于收入,越來越多出版社退出臺北書展。
偏偏這段時間,也是網絡崛起并逐漸滲透出版產業的時代。網絡書店挾長尾效應搶市,市占率越來越高,消費者越來越習慣在網絡書店買書,加上網絡書店也辦起自己的國際書展,折扣優惠都不比臺北書展差,臺北書展的大賣場時代從此一去不復返,至今仍然如此。
版權買賣的興衰
早年的臺北書展,也不是很熱衷賣書,更多是臺灣出版人與海外版權代理商或出版社的年度聚會。向來是版權購入大戶的臺灣,每到了臺北書展,便涌入許多版權代理商與出版社從業人員,帶來大量的新書版權,除了兜售版權之外,也跟長年合作的廠商見面,聯絡情誼。因此書展結束后的夜晚,也是很熱鬧的,國際出版人群聚臺北,聊書聊版權聊出版。
不過,同樣隨著網絡崛起,越來越多的版權買賣透過網絡交易,出版人與版權代理商不再需要像過去那樣,頻繁地穿梭于國際書展以兜售版權。過往熱鬧非凡的專業日(臺北書展第一天,是不對一般民眾開放的專業人員日,原本的規劃是讓出版人可以專心洽談版權交易事宜,后來也對身障人士開放),逐漸變得聊備一格。國際出版人帶來的書籍版權數據,早已透過網絡獲得,國際出版人來到臺北書展,只是基于情誼的禮貌性拜會與交流,實質意義的版權交易情況也日漸減少。
臺北書展的青黃不接歲月
廣義來看,2003到2010年之間的臺北書展,士氣是最疲軟而感到青黃不接。原本的大賣場和版權交易功能都逐漸喪失,卻又找不到新的定位。那幾年出版界常常在討論臺北書展的去留與存廢問題,不少人看得很悲觀。
然而,解方其實已經出現,只是側身在多數出版人不甚重視的動漫館。
2013年臺北書展結束后,動漫館的策展團體正式和臺北書展分道揚鑣。2014年的臺北書展雖然仍有動漫區,策展人卻不是主力菁英,主力部隊都跟著原本的策展團隊離去,另辟新戰場。
臺北書展開始出現動漫館之際,是和臺灣知名的動漫社團傻呼嚕同盟合作。2007-2013年,動漫館所有相關活動皆轉由策展人夏若云小姐規劃。
或許是動漫產業近年來在臺灣的崛起,也可能是相關策展團體的經營有成,總之,臺北書展的動漫館越來越夯,每年總能吸引大批年輕讀者,從書展開始前一個月,就輪班到展場排隊,只為了開展之后能第一時間沖入會館,買到限量商品,或與來臺參加書展的漫畫家、聲優合照、握手與取得簽名。
是的,動漫館從推出以來,就以驚人的策展力吸引了許多年輕讀者的目光。無論是Cosplay秀,還是邀請日本知名的漫畫大師來臺舉辦簽名會,每年動漫展區總能推出大量令人眼花繚亂的活動。
不得不說,動漫館的策展力遠勝過一館(一般圖書)和三館(童書區)。
強化、深化主題策展力,才是臺北書展應該發展的未來
當然不是說,原本的臺北書展團隊不具備策展力。不是的!臺北書展也具有非常強大的策展能力,每年的年度國家館、主題館及各種各樣的主題展覽,還有大量的作家、出版人演講活動,新書發表會,都展現了旺盛的策展力。
只不過,活動都太過靜態,且主題性不夠明確、強烈或豐富,常常讓人覺得可有可無甚至聊備一格。例如,不丹被選為年度主題國家館的那一年,說實在的,展出的出版品精彩是精彩,數量上卻不足以撐起一個國家館,讓人意猶未盡。
主題不夠明確、強烈或豐富,更是一大問題。并非主辦單位在規劃年度主題時不夠明確,而是屢屢讓人感覺,年度主題只有主辦單位自己一頭熱的辦得很開心,來參展的廠商卻未必會共襄盛舉。書展本身出現一種違和感。例如,強調永續綠色閱讀那一年,除了主辦單位的展區之外,其他出版社賣場區都還是以賣場區的方式呈現,完全嗅不到綠色閱讀的氣息。無法像動漫館那樣團結一致,讓所有參展廠商和主辦單位一起通力合作,完成一個年度主題的超大規模策展,是讓人感覺書展年度主題的呈現往往顯得不夠豐富與強烈的地方。
如果可以,臺北書展基金會應該要求所有參展廠商,根據年度閱讀主題來設計規劃自家在書展攤位上的呈現模式,若有舉辦促銷或演講活動,最好也都能和年度主題結合,而不是主辦單位跟參展單位各辦各的,各自精彩但主題調性不統一的話,感覺雜亂無章。舉個例子,今年九月初美國洛杉磯舉辦了為期三天兩夜的“說故事大會”。活動期間,來自全美最會說故事的一百多名杰出人物,會在展場各處呈現自己的作品或活動。所有的主題都扣連著“說故事”這件事情來布局,讓“說故事”這件事情能夠淋漓盡致地呈現。
能否深化或強化臺北書展的策展力,我覺得是臺北書展自我再定位能否成功的關鍵。畢竟目前處于出版市場上的書已經多到就算在臺北書展上找也不如在網絡書店上找來得齊全的時代,更別說早有許多出版社退出臺北書展,也就是說,大賣場功能只會逐年衰退(實際上同業反映的書展業績也都是赤字居多)。
如果書展基金會不能以策展力來統籌書展的參加者,吸引讀者來參加,還繼續寄望于以折扣戰或大賣場模式來吸引讀者,恐怕將隨著動漫展與臺北書展的分家而雪上加霜。這幾年臺北書展靠著動漫館的青少年讀者來展人數,支撐者一種表面上的榮景,此一榮景首度在2014年書展與動漫館分家后被拆了穿,書展面臨史上第一次到館人數衰退的情況。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沒了動漫館的臺北書展,同時也流失了年輕且購買力旺盛的一群讀者。
臺北書展唯一能做的,就是全面將書展轉型為主題展,以強大的策展力,貫穿書展活動,將書展內所有的展場或參加廠商全都在年度主題下統合,唯有企劃出讓人驚艷的書展主題,才能重新吸引市場上的讀者回流書展。
未來的書展
書展不該再作為賣場,而是應該成為一種體驗閱讀的環境,讓出版人與出版人、出版人與作家、作家與讀者、讀者與編輯、編輯與編輯、編輯與版權代理商……誠心交流的場所。
總之,就是共同存在于出版與閱讀這個超級大家庭而平日里卻甚少有機會聯絡感情、分享彼此觀點的人,大家在書展期間聚集,在書展分享自己的看法,在書展體驗關于閱讀的各種各樣的事情,在書展碰見閱讀的美好,體驗書籍之美,重溫文字的感動。
未來是強調體驗消費的時代,體驗消費需要強大的策展力來支撐。未來的書展應該向歐美的電影節、藝術節、時尚周或設計周學習,跨出展場空間的局限,在書展舉辦的這段期間,發生于書展所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例如邀約大臺北的獨立書店、咖啡館,或人文空間一起共襄盛舉,各自推出符合書展年度主題的活動或小型展覽。
書展不應該只發生在某棟建筑物里面,獨立于城市與讀者的日常生活之外,書展應該進入生活,去尋找讀者,與讀者擦出美好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