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簡史譯叢”系列從策劃到出版,歷經了整整兩年時間,真是一波三折。直到書出版后才不禁深深感嘆,一段優美的文字、一張精美的圖片、獨特的版式設計,的的確確只有用心去做了才會有收獲的喜悅。
我曾在日本讀研,畢業后就職于日本信用卡行業。一次偶然的機會——2012年東京國際書展期間,我與來訪日本的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一行結下了不解之緣。書展上我們偶然發現了一套非常震撼的系列書,整個書架上一共陳列了該系列158本圖書。在詢問了解后才發現,這個系列是日本最暢銷的萬物讀史叢書,還榮獲了日本梓會出版文化最高獎。翻開書,里面大量的實例配以一幅幅精美的插圖,不禁讓人感嘆。試讀了一小會兒,在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中品味萬物與人類文化的微妙關系,讓我愛不釋手。當時,我就在想要是能把這套書引進到國內,讓更多的讀者一起從書中尋找萬物的歷史韻味與中日間的歷史淵源,那該多好啊!很幸運,這也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認可。
我于2012年底回國。回國前,在日本便著手開始對此系列的版權進行交涉,并在東京大學出版會的幫助下,對日本出版業及版權有了深刻的了解,這也為之后策劃該系列書打下了很好的鋪墊。
版權的交涉并不是那么順利,圖片版權更是困難重重。由于很多圖片作者沒有中文版權,因此為了這些珍貴的圖片,我便根據原書上記載的日本博物館、神社、大學等去聯系申請圖片版權事宜。在取得授權后,由于沒有電子版,我們只能掃描原書的圖片并一張張加以修整處理。
在翻譯中,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對于此系列書的翻譯,除了要求具備專業日語水平之外,還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于是我們找到了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王升遠教授為此書主編,并在他的幫助協調下,組織了強大的翻譯團隊。經過出版社與譯者的不斷交流溝通,歷經近兩年的翻譯時間及后期多次退改后,才保證了此系列書的翻譯質量和高品位。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這套“萬物簡史譯叢”,首先引進了其中6本精品圖書,書名為:《枕》《橋》《箱》《瓦》《食具》《鋸》。
日本人做學問的精細、認真,從這套叢書可窺其一斑。就拿《枕》來說,小小枕頭,方寸之間,伴隨著我們歷經無數春秋。本書以幽默風趣的筆觸,以春、夏、秋、冬四季為主線,結合考古學、文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以獨特的視角詳盡地闡述了枕頭的文化史。作者摒棄了以往此類書籍枯燥乏味的敘事手法,加入了與枕頭有關的民俗、民間傳說以及大量的插圖,內容貼近生活,使全書通俗易懂,趣味性十足。枕頭是時代的藝術品,記載社會和生活的變遷。此書不僅是有關枕頭的文化史的學術性書籍,更是一本可以置于床頭愉快閱讀的枕邊書。
即便是箱子,也有自己的歷史與淵源,“萬物簡史譯叢”中的《箱》講述的就是箱的歷史,準確一點,是箱在人類生活中的成長史。作者的研究特色不是以珍貴且美觀的工藝品家具為研究對象,而是關注以人們生活中所必需的用具為出發點的家具。作者遍訪整個日本,龐大的資料和作者的考究反映了“箱與人的文化史”。
這是一套頗有博物學意味的叢書,探尋身邊再熟悉不過的事物,窮根究底,層層解析,并從中獲得樂趣。在溯源歷史的同時,親近身邊一事一物,一池清輝更沁人心脾。
在2014上海書展“萬物簡史譯叢”新書發布會上,北京大學教授劉華杰說:“《箱》這本書,是一個日本人寫的,他寫了各種各樣的箱子,簡單來說就是方形的東西上面沒有蓋的這樣一個收納的容器,他寫的并不是價值連城的皇宮用的箱子,他寫的是各種各樣的箱子,以及如何制作,這種就非常有意思了,這個不就是我們博學社會大家應該積極鼓吹參與的東西嗎?”上海交通大學江曉原教授也表示贊同。兩位專家對此系列書的肯定,更讓我充滿信心,把這套叢書繼續做下去,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