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文化人
作者:俞曉群
出版社:岳麓書社
出版日期:2014年8月
《可愛的文化人》——自從來到海豚出版社工作,這已經是獲贈自俞曉群社長的第N本書了。每次翻閱他的贈書,心里頭除了敬佩還是敬佩。俞社日常工作繁忙自不必言,他那勤于抽擠海綿里的水般見縫插針地研讀寫作的干勁卻著實異于常人,辦公桌上總是擺滿了一沓又一沓貼滿便利貼的書。加之他以書會友,交游廣泛,為人豪爽大氣,十分性情,因而這本書讓人讀之有著強烈的手到擒來的感覺。誠如他在那篇《信手》中稱贊梁啟超先生“信手著文,靠的是文化積累”“葉圣陶先生‘信手’寫童話,就是神來之筆”那樣,我覺得這本書也是他又一本“文化積累的神來之作”。
《可愛的文化人》是一本暢談出版工作和文化生活的隨筆集,但從篇目上看,所論所感可謂龐雜豐盛,有述及文化界老前輩的軼聞以及與他們往來的點滴印記,有追憶個人求學、成長的過往情懷,有研讀經史子集各部類掌故的另類心得,有暢談選書做書找作者組稿的出版工作經歷,有透過時下社會熱點和時髦熱詞思索時代的發展脈絡……其中的搖曳多姿似乎已經不是一句內容豐富便能概括的,在此列舉若干篇名,即可窺得一斑,如《王云五》《童子軍》《屌絲》《官司》《廣告》《散失》《毛邊書》《寫作班子》《殺鬼丸》《影射》《中國夢》《天降偉人》《遺憾》《迷戀》《非主流》……凡此種種,若單憑字面意思揣測,這些文章好似都各據一方陣營,讓人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不知這出版這文化中的事及人的“可愛”究竟所謂何是?且慢,字面的玄機須得通過仔細的閱讀方能破解啊。一路慢讀細品下來,便不難發現作者手中的那支生花妙筆實在是萬變不離其宗或曰不離其本行,無論從哪個點切入,他都自有一番獨特縝密的心思,縱橫捭闔,旁征博引,娓娓編織的敘述、評議、感言、思考都扎實地立足于自己所熱愛的出版行業和文化領域,因此那些篇名各異甚至看似不著邊際的文章實則殊途同歸,細膩地呈現了作者的個人見識和品位,以及奠定這些見識和品位的深厚的學問功底。
直接寫人的,有像《王云五》《劉碩良》《周山》等以人名為題的,文如其名,還有以《九十歲》《跨界》《書生》《寫作班子》《不怕死》等以關鍵字眼為題的,字里行間作者所感佩的不僅是前輩的經歷和業績,更兼有一個時代風云對知識分子的影響和歷練;難能可貴的是,他所關注的文化人,不僅是那些早已功成名就德高望重的前輩,更有剛剛嶄露頭角的后學之輩,如《眉睫》一文中的淳淳“抱璞”之心,令人十分動容。
書中篇幅更多的,或可稱之為其愛書讀書閱世干出版的思考體會。如《散失》中,圍繞整理再版民國經典童書《小朋友文庫》而引發對于葉圣陶、陳鶴琴、鄭振鐸、王人路等先生散佚作品搜集整理難度之大的感慨,在指出“政治問題,是導致文化散失的重要原因”的同時,我們不難體會到作者心中那悠長深遠的嘆息,也由此對中國百年童書創作的追溯和整理這一被作者稱之為“迷宮”的課題(倘若愿意從研究角度去看的話)有了新的認知。走筆至此,聯想到曾經在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看到的一本臺灣出版的有關1949年至本世紀初年的中國大陸圖書出版統計的書,不禁暗想,有志之人若能循著作者簡略提到的“版本、作者狀況、作品版權和出版狀況,以及作者后人承繼狀況等”的理路,投身其中摸爬滾打,假以時日必定會有一番成就。此篇可與題為《版本》的另一篇視為姊妹篇。《版本》篇中,作者提到“回顧我國百年出版史,我發現一個現象,幾位高超的大出版家,他們在版本的研究上,都有勝人一籌之處”。這一感悟,源于作者和周振甫先生、陳原先生的接觸,以及對張元濟先生、王元化先生的研究等等,作者進而實踐之,認為版本學的思路對于自己后來的學術研究與出版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軟實力》中,作者立足于已有定義,從自身的思考出發,對其層層抽絲剝繭地予以厘清,他認為“文化軟實力的構成,也不能完全寓于狹義的文化概念中,許多非文化類的產品,也會產生重要的文化效應”,此中,他對“中國制造”聞名世界之于中國是正面抑或負面的影響作了精辟辯證的思考。而對于文化軟實力的評價指標,作者指出收視率、產值、創匯和獲獎情況等都不足以作為評價文化產品的指標,為文化軟實力的高或低提供全部依據,強調應更看中內容、文化效應和正面感染力對于“國家精神”的樹立的正能量作用,并認為“這種評估能力的建議與完善,才是當代世界上,一個國家走向成熟的標志”。這篇文章,雖然算不上是本書中最耐讀好讀的,但個人認為,它的價值更在于充分體現了一名知識分子那種開闊胸襟、有容乃大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的理念,而這種評判體系正是我們當前依然普遍稀缺的。
作者所愛所做的書不計其數,但他尤其鐘情董橋。《迷戀》詳細地闡述了作者對于“董橋董文”由衷的癡愛,從讀董橋的書,認識董橋本人,再到前后跨度二十多年的做董橋的書的經歷,此題共分為上中下三篇,其中的赤子之心,著實令人感動。總而言之,這本書一路讀下來,叫好連連,余者,精彩之文不勝枚舉。在我,收獲許多知識,增長許多見地,會心之處暗自樂懷,動容之處感同作者身受淚光盈動……
文人之間,給文人之外的人最大的印象莫過于“文人相輕”,能以平和或敬仰的心態虔心地敘寫這些文化掌故似乎并非易事。可喜的是,池子大了,總歸還是會有比較異類的漏網之魚的,所以也就有了這本《可愛的文化人》。這種評論或許不免有失偏頗,但是,我本人卻真心覺得,也正因為如此,作者這些以“風格自然、平實、親切”之心之筆寫就的文化文人掌故隨筆非常難能可貴。作者在后記中,提到了關于這些文章寫作的緣起,自己原本想要寫的是“丑陋的文化人”,因沈昌文先生的告誡而轉向溫和派的“可愛”風格。書名是作者在《深圳商報·文化廣場》的專欄名,而讀完此書后,我還深為感慨的是,寫了這許多可愛文化人的作者本人,更真真是那個可愛中可愛的文化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