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二十八年的出版編輯,經歷的時代從鉛字排版、照相排版、計算機排版到個人桌上排版,經歷了技術大變動的三十年,但不變的是,出書始終是一種意念的表達。
直覺上我們會認為出版是制造書的行業,整個產業鏈,從出版社、印刷廠、倉儲、物流、中盤、書店,大家都繞著書打轉。但這只是表面上的描述,如果只看表面,我們很難理解做書的過程里為什么會有各種奇怪的規劃或設計。
紙書只是最近這個五百年來,我們習慣采用的方便形式,它有各種好處,但從歷史的軸線看來,那都是演化出來的。紙的早期先是卷軸,卷軸的版面是持續不分頁的長篇流水編排(這種版面最現成接近的模樣,就是現在你用瀏覽器打開所見的所有網頁,絕大部分的 html 頁面都是不分頁的流水排文字)。
卷軸從發明到結束,至少維持了一千年的歷史,直到翻頁式紙書出現,才終于消失。翻頁式紙書給閱讀帶來最大的貢獻,就是整頁式版面。有了整頁式版面,才有了書眉、頁碼,也才有簡單易溝通的引用位置(見××書第××頁),而亟需仰賴頁碼檢索的字典這類工具書,也才成為高效率的檢索工具。
現在我們所見的排版格式、體例,天地左右,書眉,版心,都是這個時代定型的。了解紙書的歷史我們就會明白,版面、體例、媒體,這些東西都是變動的,如果只執著于眼前既有的格式,我們就很難想象做書也許還會有其他的可能。
就像那三個泥水匠的寓言。路人問泥水匠在做什么,第一個說你沒看我在砌磚嗎?第二個說我在蓋房子啊;第三個則說我在榮耀上帝,這里將會蓋起他的殿堂。對于做書這個行業,“我在制造書”算是第一種回答。做書還有第二種回答,我們正在滿足讀者的各種閱讀需求。所以你想消遣嗎?我們出版各種驚悚刺激的小說;想出國嗎?有各種托福、多益(TOEIC,大陸譯作“托業”)的高分秘笈;想減肥嗎?來試試各種懶人訣竅;缺少女朋友?社交有障礙?買房該注意?出國去哪玩?這些通通有無窮無盡的書單,占滿整柜的書架,讓你選擇都不知從何下手。
出版特別有趣的是任何題目的正面反面,都有出版的空間,統派獨派不稀奇,做空做多都并存,美食和反美食也可以同時上市。人類需求的復雜性,只要點開任何一家網絡書店的首頁就可以看到。飲食男女,陰謀八卦,娛樂嗜好,智力挑戰,社會正義,人類未來,地球命運或者宇宙謎團……那復雜性實在讓人驚嘆。
可能有人會說干嘛出那么多書?一個人一輩子根本看不完。前兩天才有朋友統計,就算你一周看一本書,七十年不間斷也只能看完三千六百四十本。這是真的,臺灣一年出版四萬三千種書,一個月的出書量就夠任何人一輩子看不完,但有趣的地方在于,大部分書其實跟大部分人無關。一本書服務的讀者數量,小到一千人,甚至五百人都有可能,這個數量占總人口的比例連千分之一都不到。但是這里一千,那里一千,不同人有不同需求。有人準備考試,有人憂愁買房,甚至今天的你也可能無法預期明天會需要什么樣的書。生命成長的不同階段,你都會有不同的需求。有時候人生的意外也會給你帶來新的閱讀動機(我因為在自家巷口撿了一只小貓,而開始看起貓咪養育書)。
書太多有時候是值得感謝的事。因為你今天不知道你忽然需要的書,昨天就有人幫你準備好了。
出版還有第三種回答。我們不只是滿足讀者的需求,我們也應該挑釁讀者,我們希望改變社會,給人新的想象、新的可能、新的思考、新的不同意見。
你以為讀者只喜歡傻瓜秘笈嗎?絕不是如此。這個世界上最暢銷的一本非文學書,是一本關于人類追尋宇宙如何誕生的奧秘的天文物理書(你一定知道史蒂芬·霍金的這本《時間簡史》),二十幾年來這本書仍然長踞英國亞馬遜書店天文物理類的排行榜前幾名。它很深,卻不妨礙它很暢銷。十九世紀的《資本論》把整個世界顛覆過幾輪,至今還在沖擊我們所在的社會;一個孤獨的作者寫下《湖濱散記》,最后卻成為永恒傳世的經典(我特別喜歡梭羅寫信給友人的自嘲:我的書房有藏書九百本,其中七百多本都是我自己寫的——因為出版社出他的書銷路欠佳,把庫存都退了給他)。
書是推動社會的思想工程,當你寫下《一九八四》那樣的書,你就不只在當下影響了讀者,也在出書后的一輩子,以及未來無數世代,影響全世界千千萬萬、跨越各種語言、對人類命運感到不安的心靈。
身在這個行業,因此讓人覺得既光榮也沉重。
陳穎青
一個24年經歷的紙書老編輯,也是一個寫了六年文章的部落格站長。生平主編出版的圖書200余種,多次贏得各大報年度圖書獎及“新聞局”金鼎獎。現職是貓頭鷹出版社社長,并兼“自然珍藏圖鑒”“貓頭鷹書房”和“科幻推進實驗室”等書系主編。出版《老貓學出版》《老貓學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