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思緒無界的書。
這是一本腳踏實地又超越現(xiàn)實的書。
書中四十篇短文,每篇都思緒聯(lián)翩飛翔,內(nèi)容跨越了社會、經(jīng)濟、金融、管理、創(chuàng)業(yè)、思想、方法等諸多領域,視野游走于美國、歐洲、亞洲諸地,情思飛揚如行云流水,漫無限界,卻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眼光和關切。
這本書內(nèi)容平實,絕不賣弄玄虛的理論和專業(yè)知識,關注現(xiàn)實的同時卻能高瞻遠矚,透視不同華人社會、國際社會與人類文明的未來。
偶發(fā)力與自由空間
先從《錫蘭式的邂逅》這篇談起。錫蘭是今天斯里蘭卡的舊稱,大概來自于古代阿拉伯世界所稱的Serendip。傳說中錫蘭國王有三個博學的王子,國王讓他們游訪世界,增加歷練,于是他們有了許多機智的善行和意外的發(fā)現(xiàn)。他們的故事寫成了《錫蘭三王子歷險記》(The Three Princesses of Serendip)。故事傳到英國,有人根據(jù)Serendip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字“serendipity”,意指毫無預期的發(fā)現(xiàn),強調(diào)機智而刻意尋覓的心靈偶然碰到的意外而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作者譯為“偶發(fā)力”。盤尼西林的發(fā)現(xiàn),X光的發(fā)現(xiàn),微波爐的發(fā)明,都是偶發(fā)力的結果,是上下求索之心靈意外的醒悟和閃光。其要義有二:一是自覺不斷的求索過程,二是不拘泥于原有目標的靈光閃現(xiàn)。作者引用一個心理實驗,證明受試人過度專注于既定目標的時候,會錯失本來存在的得到特殊報償?shù)臋C會。
據(jù)說谷歌(Google)公司允許每一個員工將百分之二十的工作時間用于與當前工作沒有直接關系的新想法,也鼓勵各部門將自己的棘手難題公開征求有獎答案。有一回,財務部門將一個束手無策的問題公開出來,幾位不懂財務的工程師用一個周末就找到了最好的答案。其實,谷歌辦公室的設計也為輕松自如隨處辦公提供了別致的空間。
作者由此總結道:“偶發(fā)力的天敵,就是過度的目標導向,過于清楚的行動準則,和不折不扣照表操課的執(zhí)行能力(換成需要專注的場合,這些可都是美德)。偶發(fā)機會敲門的時候,一個人得先聽到,愿意放下手邊工作走向門口,然后敞開大門。”
作者介紹的觀點筆者非常贊賞,卻不由得想到另一面,即各行各業(yè)的管理者正在反其道而行,正在推廣“過度的目標導向,過于清楚的行動準則,和不折不扣照表操課的執(zhí)行能力”。這種管理哲學最初來自于工業(yè)界,來自于機械化生產(chǎn)。對于重復性生產(chǎn),這種嚴格的程序化操作方式是最有效率的。標準化管理的最大好處是方便執(zhí)行、方便復制和推廣,但最不利于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不幸的是,這種機械式的管理方式卻也在最需要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最需要人文關懷的領域毫無顧忌地推廣,程式化的管理在亞洲各地、各行業(yè)越來越普遍,特別是由政府部門主導的領域受災尤為嚴重。如某些教育主管部門不斷強制各大學、各學院、各科系推廣同樣的教學方式、量化模式和評鑒標準。這種標準化管理常常美其名為科學管理,但這與主事者喜歡標榜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的目標完全是南轅北轍。在這樣的體制下,創(chuàng)造之熱情、主動之精神在量化的監(jiān)控和考核中消磨殆盡。
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
《別怕,跳下來,我接你》的標題來自于一個故事:父親讓兒子從樹上跳下來,說自己會接住他,但父親故意讓兒子摔下來,由此教育兒子,絕對不要相信任何人。作者討論的是當代社會的信任問題。他從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第二本暢銷書《信任: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chuàng)造》講起。福山認為一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制約著它的社會福祉與競爭力,所以,信任是“社會競爭力的資本”。
作者以個人經(jīng)驗指出,臺灣在一二十年中建立了企業(yè)之間的信任,以致在民間和私有部門之間的信用程度與美國相近,但民間與公共部門之間的互動卻反其道而行,嫌隙越來越大。
作者進一步指出,對公共部門的信任危機并非臺灣特有,2010年的美國《時代周刊》就提出我們將進入“后信任”時代,因為政府、企業(yè)、學界精英分子只顧自身利益,決策過程不透明,出現(xiàn)問題則互相推諉責任。
信任是如何產(chǎn)生的?作者認為信任或來自于個人經(jīng)驗,或來自于個性,或來自于后天理念。不同社會有不同的潛規(guī)則:在臺灣可以一路搭順風車環(huán)游全島,但在其他某些地方對警察也要防范三分。作者最后說:“信任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礎,也是對一個人基本價值的肯定。贏得他人對自己的信任,不只是一項榮譽,也是做人的起碼責任。”
作者看到了信任問題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敏銳地注意到信任流失、推諉責任的問題,這是難能可貴的。此問題在各國各地的嚴重程度、表現(xiàn)形式各不相同,但已經(jīng)病入管理者之腦。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鷗乃爾(Onora O’neill)出版過一本演講集,書名即《信任問題》(A Question of Tru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鷗氏劈頭便引孔子之說:“民無信不立。”她先批評英國大眾媒體渲染報導的個別事件造成了公眾服務和專業(yè)人士似乎不可信的印象,但實際上,大眾有病還是首先找醫(yī)生,遇到麻煩還是要找警察,求學還是要上名牌大學,說明大眾對這些公眾服務和專業(yè)群體并非失去了信心。但是,問題在于英國社會正在全心全意地推廣所謂“問責制”(accountability),即追究責任的制度。于是,政府、企業(yè)、學校管理部門設計大量公式化指標讓大家檢查、對照、記錄、報告、統(tǒng)計、評比。這種制度似乎是為了保證機構的有效性和紀律性,卻以管理部門與執(zhí)行部門、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的互不信任為前提,以管理層不必了解第一線實際情況為優(yōu)勢。結果憑空增加了各級工作的實際負擔,干擾了各部門本來的主要工作,也侵蝕了人際關系和社會氛圍。這種問責制也是上節(jié)所述“過度的目標導向”的根源之一,也是在削弱各行各業(yè)的社會資本。
以我在海外各地大學任教和訪問的經(jīng)歷來看,很多學校的問責制完全不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為社會長遠需要服務,而是為了便于管理,彰顯短期可見的業(yè)績,提高排名,躲避責任。有了這套問責制,管理層不必了解實際情況,不必面對復雜困難,問責制變成了“避責制”“推諉制”。在這種制度下,大學教授感受不到來自政府、校方的理解、信任和鼓勵,而只有鞭策、監(jiān)管和考核。大學教授變成了教學流水線上的雇工,教授對學生的責任感被公式化的問責制蠶食殆盡 。這種情況在中小學可能更為嚴重。
不過,本文是就制度層面的趨勢來說的。實際上,筆者任教過的海外大學的行政部門仍有很好的服務意識,同事之間的相互體諒、幫助也是常常讓人感到很溫暖的,但來自于政府和管理層的陰云總是揮之不去。
地球村或“巴爾干化”
《地球村,還是全球化山村》一文很能代表作者視野之深遠。“地球村”代表世界的融合為一,“山村代”表山頭林立并敵對的山寨,二者代表當前全球化過程中并存的兩種趨勢。作者從自家孩子的游戲開始,提出實體空間與心理空間可以相互轉換的關系。在航空業(yè)發(fā)展以前,一次越洋旅行要一兩個月,現(xiàn)在可以朝發(fā)夕至,曾經(jīng)遙遠的距離不再遙不可及。交通工具越來越快,旅行時間大大縮短,地球各地之間的心理距離也隨之快速縮小,以致有人提出“地球村”的概念。似乎世界變成了一個村莊,大洋彼岸的陌生人也不過是一個隨時可能認識的村民。
電腦網(wǎng)絡的飛速擴展更強化了地球村的概念,設備都是現(xiàn)成的,只要幾秒鐘就可以越洋通信通話,下指示,談合作,送深情。遠洋阻隔、山脈橫斷似乎都已消失,天高海深的地球變成了一馬平川。這一切都能印證地球村的概念多么生動、形象、準確。
但是,作者提醒我們,“歷史的發(fā)展不會照著一條直線的軌跡,更不會輕易遂了我們一廂情愿的憧憬。”作者引述相關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的理性回饋越來越少,好像是不平則鳴,其實是不經(jīng)大腦的本能沖動,更有甚者,可以花錢雇請鍵盤工,或吹噓拉捧,或譏訕謾罵,制造各種假民意,憑空加劇輿論沖突和人群分化。
作者提到1997年兩位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寫的一篇論文《電子社區(qū):全球村還是網(wǎng)絡巴爾干?》(Electronic Community: Global Village or Cyberbalkan?)這里的“巴爾干”一詞當是“巴爾干化”的省略,意指巴爾干半島二百年來反復出現(xiàn)的國家、民族、區(qū)域不斷撕裂分化的痛苦現(xiàn)象。該文提出:無阻力、無成本的資訊流通到底是否有利于建造一個共存共榮的地球村,是否會宿命般地造成群雄并起、水火難容的巴爾干現(xiàn)象?論者似乎傾向于后者。
作者據(jù)此提出,我們應該有開放的心靈,關懷咫尺之遙的人和事,這樣才有利于建成地球村,避免建成無數(shù)網(wǎng)絡山寨。筆者當然贊成這種觀點。通訊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帶來的便利既可以化天涯若比鄰,也可以化比鄰若天涯。君不見朋友聚會,往往各自看自己的手機,顧不上與鄰座交談?為此,有人提議朋友聚會都將手機交出來。此乃理性的決定。人類是有理性能力的,但理性也是有限的,人類的未來似乎并不確定,變項之一即取決于人類的理性能走多遠,走向何方。
以上僅是管中窺豹,但讀者或許可以感到本書作者思緒的無界,關切之超越。這些文字出自于一個成功的國際風險投資專家之手就更難能可貴,體現(xiàn)了作者超越專業(yè)生涯的人生期許和人文關懷,是其人生境界的自然展現(xiàn),也是對我們的召喚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