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數據
面對大數據帶來的商機,國內的一些企業顯然有些后知后覺,尤其在如何挖掘信息價值方面還顯得有些薄弱。一家紡織企業負責人表示,對客戶的消費數據了解較少,仍處于人工統計階段,對于下一季的流行趨勢和消費者喜好則是“憑感覺”,而ZARA憑的卻是數據。
在大數據時代到來時,全球知名快時尚品牌商ZARA顯得應對自如。ZARA的實體店面除了對每天服裝銷售情況進行統計外,柜臺和店內各角落都裝有攝影機,店經理隨身帶著PDA。當在客人向店員反映如“這種類型的紐扣很漂亮”、“我不喜歡口袋的拉鏈”等細微末節的信息時會被記錄,店員會向分店經理匯報,經理通過ZARA內部全球資訊網絡,每天至少兩次傳遞資訊給總部設計人員,由總部做出決策后立刻傳送到生產線,改變產品樣式。
同時,在每天打烊之后,銷售人員會盤點貨品上下架情況,并對客人購買與退貨率做出統計,再結合柜臺現金資料,交易系統做出當日成交分析報告,得出當日產品熱銷排名。然后,數據直達ZARA倉儲系統。通過收集海量的顧客意見做出生產銷售決策,大大降低了存貨率。此外, ZARA還會根據這些數據分析出相似的“區域流行”,在顏色、版型的生產中,做出最靠近客戶需求的市場區隔。
ZARA推行的海量數據整合如此成功,得益于其具有良好的企業內容管理系統。而大數據運營要成功的關鍵,就是資訊系統要能與決策流程緊密結合,迅速對消費者的需求做出回應、修正,并且立刻執行決策。
線上店做“前測指標”
目前來看,ZARA在六個歐洲國家成立了網絡商店,增加了網絡巨量資料的串連性。根據這些巨量資料,形成各部門的KPI,完成ZARA內部的垂直整合主軸。2011年,ZARA分別在美國、日本推出的網絡平臺強化了雙向搜尋引擎、資料分析的功能。不僅回收意見給生產端,讓決策者精準找出目標市場,同時還能為消費者提供更準確的時尚訊息,雙方都能享受大數據帶來的好處。
ZARA線上商店除了交易行為,更深一層的意義是活動產品上市前的營銷試金石。ZARA將網絡上的海量資料看作實體店面的前測指標,先在網絡上舉辦消費者意見調查,再從網絡回饋中擷取顧客意見,以此改善實際出貨的產品。因為通常在網絡上搜尋時尚資訊的人,對服飾的喜好、資訊的掌握以及催生潮流的能力比其他人更前衛。再者,會在網絡上搶先得知ZARA資訊的消費者,進實體店面消費的比率也很高,所以選擇迎合網民喜歡的產品或趨勢,在實體店面的銷售成績依舊亮眼。
這些珍貴的顧客資料,除了應用在生產端,同時被整個ZARA所屬的英德斯(Inditex)集團各部門運用:包含客服中心、行銷部、設計團隊、生產線和通路等。而ZARA推行的海量資料整合,獲得空前的成功,并被英德斯集團底下八個品牌學習應用。
其實,通過數據觀察消費者所需完全可以預見未來的時尚圈,除了臺面上的設計能力,臺面下的數據大戰,將是未來更重要的“隱形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