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寶寶易感染的“手足口”病,家長們肯定都不陌生。但在預防和護理方面可能還存在著一些誤解。
寶寶得過了,就再也不會得了
由于目前尚無“手足口病疫苗”,兒童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寶寶,都是易感人群(易感者是指體內缺乏對某種傳染病的免疫力,病原體侵入后可能發病的人)。有些媽媽說:不對吧,我們寶寶得過一次“手足口病”了,該不再是“易感者”了吧?千萬不要這樣想!即便寶寶得過手足口病仍需積極預防。因為引起“手足口病”的腸病毒不止一種,得過一次不等于就“保險”了,仍存在被傳染的可能。
只有寶寶才會得,和成人無關
成人由于免疫系統較完善,一般很少感染手足口病,但并不代表成人就絕對不會感染。臨床發現:成人感染者因為免疫力較強,多為隱性感染,即感染后既不發病,也沒有任何癥狀。但這樣的隱性感染者雖然不易發病,卻仍然攜帶病菌,會傳播病毒。而相當部分兒童正是被成年人傳染的。
手足口病只通過手、口接觸傳染
不少家長認為,手足口病只通過手、口接觸傳染,只要加強手、口的清潔衛生,不用手接觸不干凈的東西,不吃不潔的食物和水,就能預防手足口病了。其實,手足口病除了手、口的直接接觸會造成感染外,呼吸道的間接接觸也會造成感染。也就是說患者說話或咳嗽、打噴嚏等產生的飛沫也是危險傳染源。因此,手足口病患者確診后應及時隔離。
酒精、來蘇水可以殺死病毒
為了預防手足口病,不少媽媽加強了居家消毒工作,用酒精、來蘇水來消毒家具和用品。殊不知,酒精、來蘇水并不能有效殺死手足口病病毒這類腸道病毒,只有紫外線、高溫(大于50攝氏度)、碘酒,以及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能消滅它們。
得了手足口病,只能吃“流食”
急性期要給寶寶吃清淡易消化、溫度適宜的流質食物,如牛奶、蛋花湯等,并少食多餐。另外,一歲以內的寶寶在生病期間應減少輔食量或暫停輔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燒退、嘴不疼了,寶寶進入疾病恢復期,就可以改為半流質或半固體食物,比如蛋羹、肉粥等,營養跟上去,才能康復快。
燒退了、嘴不疼了,就算“病好了”
一旦寶寶燒退、能吃了,家長懸著的心就放下了。雖然多數患兒會越來越好,在一周左右基本痊愈,但在寶寶完全康復之前,仍要提防病情“突變”,比如又燒起來,或精神變差、頻頻嘔吐、氣喘等。在得病的兩周之內,要密切觀察寶寶的體溫、精神、食欲、呼吸、心率,多觀察幾天,一旦病情有變,能盡早發現。
得了手足口病,重在治療
手足口病屬于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只要護理得當,一般一周就可痊愈了,但需要隔離兩周。
手、足、臀部皮疹初期,可涂爐甘石洗劑;皰疹形成或破潰時,可涂0.5% 的碘伏,并給寶寶剪短指甲。口腔潰瘍時,可在飯前飯后用生理鹽水給寶寶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對于口腔潰瘍癥狀相對嚴重的患兒,可用維生素B2粉劑或魚肝油直接涂于口腔糜爛部位,促使糜爛早日愈合。患病期間寶寶如果為低熱或中度發熱,可讓寶寶多喝水,別穿蓋得太厚,采用物理方法降溫。如果寶寶出現高熱,可使用安全的退熱藥。
手足口病容易造成寶寶死亡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癥為發熱伴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潰瘍,99.76%都屬于輕型病例,只要及時治療,多在一周內痊愈,只有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致命性并發癥,死亡率僅為0.0095/10萬。家長應重視手足口病,但不必過于擔心。
預防手足口病,看招!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盡量不帶寶寶到人多、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如果周圍有患病寶寶,不要讓寶寶和患者接觸。
◎飯前、便后和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給寶寶洗手。
◎充足睡眠,多喝開水,不要讓寶寶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寶寶使用的奶瓶、奶嘴、水杯、小碗、小勺等,在使用前后都要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
◎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寶寶的衣物、被褥,也可以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
◎家庭可使用84消毒液、漂白粉等對寶寶的日常用品、玩具、尿布等進行消毒。
◎回家后大人別隨意親吻寶寶,嘴對嘴的親吻有可能把病菌傳播給寶寶。
◎禁止寶寶吃手、揉鼻子、揉眼睛,否則也會讓手上的病毒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