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前一天稱為除夕,古稱“歲除”或“逐除”。除夕的飲食習俗,北方和南方不盡相同。北方人以餃子為美味,有水餃、蒸餃等,在除夕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的意思,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為討吉利,有的餃子中放些糖塊,意味來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餃子里放一枚“制錢”,吃到有制錢的餃子,意味著財運亨通。雖然餃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點心,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

傅記新派香醬肉館
無肉不歡吃出真滋味
小店大隱隱于市。隱藏在一條居民街上的傅記新派香醬肉館看起來并不起眼,門臉不大也無花哨,門上兩句對聯“香醬勾出兒時記憶,美味吃出京味文化”倒是饒有趣味。不時有人走進去,時間不長,出來時,人手一提肉,一臉滿足感。推門而入,屋也不大,只是視線已無暇觀察屋內情景,左手的一排方肉、醬肘子、醬牛肉、醬牛舌……早就把人的魂兒勾了去。
傅記新派香醬肉館開業于2000年,由傅馬兩兄弟共同經營,以各色京味醬肉聞名于北京吃貨群、相聲圈,例如何云偉等,經常都是來了就再也停不下口。
人稱傅爺,醬肉的手藝就出自傅家祖傳。他的傅姓本是清代賜姓,祖輩即在宮中專事醬肉。時代變遷,人隨事走,醬肉的手藝還在,店卻沒有。年輕時只懷繪畫出世心的傅爺,到了懷舊的年齡,忽然對兒時的醬肉味道懷念不已,大徹大悟,因肉入世。傅爺認為做肉一定要做出肉味,調料之所以有個“調”字,就是千萬別搶了主角的風頭,可以提,可以輔助,就是別搶風頭。吃到最后,你還能感覺到食物的本味,這才是真正做好了。他制作出的醬肉,經常讓食客及同行百思不得其解——“怎么這么好吃?”“從內到外的味道如何做到如此均衡?”“沒有調料,只有肉香,何解?”這些問題,傅爺統統笑而不語,因為,這就是烹制時的秘法所在。
但是,其中一點基本原因——原材之妙,倒可以從另一位馬老板這里窺探一二。傅爺笑稱馬老板為“馬三刀”,因為刀法吃法皆豪邁,大肘子三刀齊活,大塊吃肉不講究。但是,在主管店鋪中肉的原料時,他真是仔細到極致。所有的肉類從供應商到部位都要一一挑過,牛腱子肉只選用后腿腱子,豬蹄只選前蹄,牛舌不超過16個小時,豬耳朵肥筋要完全去除……也正是如此嚴格,醬肉的味道更有了保障。除此之外,他的醬腐竹也是一絕,腐竹入味卻不爛,經常到了下午功夫就全部售出。
總結店中醬肉的特點,傅爺說了16個字“咸淡適宜,味道深厚,肉香四溢,品種齊全”。店中每天能賣出六七百斤肉,而且下午幾乎都能售空,所以如果你想多嘗幾樣,真得早點過去挑。到了臘月二十六左右,店中更是幾無存貨,要下手,要趁早。
全聚德烤鴨
文化名食經典賀新年
北京烤鴨是享譽世界的著名菜式,而在無數的烤鴨店中,全聚德的名號占據了最為顯赫的地位。公元1864年,全聚德金字匾額在人聲鼎沸的前門大街喜慶高懸。由此,前門全聚德起源店作為這一百年“天街”悠久商賈文化的代表,見證了前門大街三個世紀的發展,也記錄了全聚德百余年來不平凡的崢嶸歲月。
全聚德烤鴨采用掛爐、明火燒果木的方法烤制而成。烤鴨成熟時間為45分鐘左右。成品特點是:剛烤出的鴨子皮質酥脆,肉質鮮嫩,飄逸著果木的清香。鴨體形態豐盈飽滿,全身呈均勻的棗紅色,油光潤澤,賞心悅目。配以荷葉餅、蔥、醬食之,腴美醇厚,回味不盡。
時至今日,全聚德不僅僅是一個名號,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在前門總店,建店初期的“全聚德”鋪面老墻被原樣移至大廳內,并在老墻后面依照舊式擺設恢復了“老鋪”風貌,同時采用京味跑堂服務方式,傳統的八仙桌、青色地磚、木制閣樓、老式的留聲機、黑漆柜臺,伴隨著青衣小帽的伙計們熱情的吆喝,傳統懷舊的文化風貌盡收眼底。前門店的老墻、老鋪、燕京八景、帝王間構成了獨特的老店文化。
在店中,有的是絡繹不絕的客人,而外賣窗口更是長年累月排著大隊。“京師美饌,莫妙于鴨”的美譽,讓全聚德烤鴨成為了來京的人們饋贈親友的首選禮物。如同國外感恩節必備火雞,如果在過年的餐桌上也準備這么一道烤鴨,節日的氣氛更加隆重。為了方便外地的客人帶烤鴨回家過年,全聚德也準備了相當齊備的過年禮包。
護國寺小吃店
琳瑯小吃相見就歡喜

小吃俗稱“茶食”或“碰頭食”,北京小吃可分為清真、漢民、宮廷三大系列。護國寺小吃屬清真系列,也是舊時護國寺廟會的精華所在。護國寺廟會是結合了佛、道兩教的宗教節日而開放的,在古時候,每年陰歷初八都會舉辦。人們在燒香拜佛之后,總是會遇上累了餓了的時候,因此小吃應運而生,并逐漸豐富起來,幾乎匯集了京城有名的絕活小吃攤商。
1956年,政府部門將廟會上經營茶湯、扒糕、白薯等有名氣“大戶”攤商組織起來,在緊鄰護國寺的地方開辦了護國寺小吃店,聚集了京城小吃之精華,經營艾窩窩、豌豆黃、糖耳朵、豆汁、焦圈等100多個品種的北京傳統小吃。
在多年發展中,如今的護國寺小吃店遍布北京各地,每家店中小吃種類都有不同,但論起品種之豐富,仍以護國寺總店為首位,在推陳出新之后,平日約有80余種,節假日有百余種之多。總店的李秋華經理講到護國寺小吃的廚師長李秀云15歲起就開始學習小吃做法,對于護國寺小吃的創新和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李經理本人也是高級面點師,愛琢磨的她不僅推出新的小吃品種,而且因年關時節,將小吃打包回家招待親友的顧客越來越多,她對包裝也做了創新。
現在的護國寺小吃總店分為兩層,二樓主為堂食,一樓是食品售賣和堂食區。從二樓望下去,各色小吃精致可愛,老少食客絡繹不絕,屋里桌子幾無空位,更有不少人大包小包外帶出門。恍然之間,好似回到300年前的護國寺廟會,雖說少了吆喝,熱鬧仍是半分不減。
白記年糕
真材實料步步年年高
牛街就是一個美食江湖,甚至連牛街的名字由來也和吃大有關系。牛街所在地以前是一片石榴園,居民們簡稱其為榴街。此地有一座伊斯蘭禮拜寺,所以回民居多,他們做出的牛肉無比美味,讓人難忘。“牛”“榴”二字讀音相似,久而久之,人們索性將這里改為“牛街”。因“吃”而得名的街道遍布美食,所以你別小看任何一個犄角旮旯,沒準那兒就藏著一道美味。
穿過一條嘈雜的馬路,繞過數條長長的隊伍,進入一家很有老國營氣息的清真超市,越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就會再次看見一條長長的隊伍,或老或少,眼巴巴包圍著不足10平米的售賣臺,那里就是著名的白記年糕。這家的老板姓白,是地道的回民,從小耳濡目染各色清真小吃,始終惦記著做出個自己的品牌。于是,1991年左右,他開創了白記年糕店。關于手藝,白老板相當謙虛,“都是從朋友、長輩那多方學習,還有年糕界有名的陳二伯等,都跟著這些名家做的東西琢磨,漸漸才做好了自己的產品。”
發展20多年來,白記年糕名聲在外,門口的隊伍經常要排出超市門口。一早上開始售賣,到了下午三四點,基本就沒什么剩的了。白記年糕店產品種類有15種左右,種類不多,但用料講究,吃到嘴中軟香清甜,吃下肚中心滿意足。白老板覺得,年糕做起來沒有什么難度,也談不上獨門秘籍,做得好吃的主要原因只是原材料。年糕多以江米為原料,而江米又以唐山出產的為佳,但即便已經確定出產地,每次進貨,他都還要一一看過。
白記年糕的最佳食用期只有一天,所以都是當天凌晨開始制作。凌晨一兩點,工人們開始工作,花費五六個小時制作半成品,再搬至店中開始最后的加工。待到天光微亮時,案臺上擺滿了大份的江米切糕、驢打滾、豌豆黃……而睡眼惺忪的食客們也早已排好了隊伍。只見手起刀落,糕體微微晃動,一塊年糕遞將出去,一日的幸福就這么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