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鄉(xiāng)的街頭,時常可以聽到各種吆喝聲。這些聲音大多是來賣東西的小販發(fā)出的,聽到什么聲音,就能知道賣什么的來了。比方說,母親一聽到“哐啷,哐啷”的金屬連擊聲,就會拿著香油瓶子疾步跑出去。母親回來時,常常愛嗅著香油瓶子,陶醉在香油的芬芳里。每天早晨,伴著清新的晨露,又常常傳來木槌的敲擊聲。不緊不慢的敲擊。就像佛寺里的木魚,淡雅而又緩慢——這是賣豆腐的老者在傳遞信號,水靈細膩的魯西豆腐出籠了……
借助各種工具的敲打是吆喝的一種,還有更富有韻律色彩的口頭吆喝。聽了別有一番情趣。雖然不如蕭乾筆下的北京吆喝那樣熱鬧,那樣五花八門,但是我們家鄉(xiāng)販賣東西的吆喝聲簡單而又純樸,充實了鄉(xiāng)里人的生活。“豆腐啵”,簡短的聲調,透露出賣豆腐老人的干練、直爽。“磨剪子——磨菜刀啵——”這種拉著長腔拖著長調的吆喝,似乎把人帶到了古樸、久遠的農耕時代。據(jù)說,磨刀的人之所以要拉著長腔吆喝,是因為家庭主婦們經(jīng)常圍繞著鍋碗瓢盆轉,鍋碗瓢盆的撞擊聲常常使她們聽不清街頭的吆喝,只有這富于變換的長音余調,才能讓她們更容易從鍋碗瓢盆聲中分辨出來。
當然,不同的季節(jié),家鄉(xiāng)的吆喝聲也不同。暮春時分。門外經(jīng)常響起“賣棗莓,又香又甜的熱棗莓——”,伴隨著悠長而又溫馨的叫賣聲,散發(fā)著棗香的熱棗莓總是誘引著我纏著母親要錢,然后連蹦帶跳地跑到賣棗莓的身邊,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熱氣蒸騰的棗莓,不知不覺間口水都流出來了。等到知了喊醒了夏天時,最讓我們這些頑童翹首盼望的莫過于賣冰棍的小車。“冰糕冰糕,一塊錢倆啦。還有幾根,不買就沒嘍。”現(xiàn)在的我,一聽便知道這是久做生意的小販耍的小聰明,但小時候的我們,誰也不知道他的泡沫箱里究竟還剩幾根,所以常常是小孩子們拖著母親拽著奶奶呼啦啦圍了一圈,賣冰糕的洋溢著春天般的微笑,熟練地拿著冰棍,孩子們則火急火燎地等待著。到了冬天,又輪到賣烤紅薯的推著那高高的鐵皮做成的烤爐,散發(fā)著熟透紅薯的甘甜與奇香。“烤——地——瓜——來——又香又甜的烤地瓜——”在我們孩童的眼里,似乎烤地瓜的小販的吆喝聲都是甜的。
直到今天,獨具家鄉(xiāng)韻味的吆喝聲仍在我的農村故鄉(xiāng)飄蕩,回響。令我每每回憶,就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與溫馨。
(指導教師 田東良)
(責編 陳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