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除了號稱“全球唯一‘城市/建筑’雙年展”的“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還在一屆不如一屆地辦著,成都雙年展在2011年捋了一遍“田園城市”之后,眼看兩年之期已到仍舊沒任何動靜。西岸雙年展的誕生倒是為討論當代中國建筑與城市問題提供了一個機會。可惜這個雙年展并無意探討問題,倒是忙著樹碑立傳,用柜臺般的陳列方式和研究生級別的布展水平梳理了一遍近十年在中國蓋房子的明星建筑師和他們的明星建筑,再用明星策略在黃浦江邊蓋一些“別致”的房子,報喜不報憂地傳遞著建筑行業里的“成功學”。既沒有關心上海本地的城市問題(上海的城市化進程怎是一部40分鐘的《上海奧德賽》可以說清楚的),也沒有探討全球共同面臨的當代狀況,既不local也不global,十足的形象工程。2002年上海雙年展的策展人張晴在那一年寫道:“觀察中國目前被稱為成功建筑師和優秀青年建筑師的建筑設計和設計方案以及各種與建筑有關的展覽,真令我失望”。十年過去了,情況并無多少改善。
當代藝術部分據說是在呼應建筑部分,可是不太看得出是怎么呼應的,聲音、影像和戲劇除了在空間排布上參照水泥廠原有建筑的特點,其內容與形式跟建筑展示部分其實沒什么關系。影像特展說是要用影像介入現實,在荒郊野外的黑盒子里的影像如何介入活生生的現實?聲音特展只關注當代聲音藝術的狀況,不喊空口號,倒算實在。

西岸雙年展的學術委員會主任鄭時齡也說得很明白:“國際上有無數的雙年展,大多數都是藝術展,或者是在藝術雙年展中展出與城市和建筑相關的主題,只有為數不多的直接以建筑冠名的雙年展。”建筑雙年展只是一個說法,當代藝術雙年展上經常有建筑師的參與,2002年的上海雙年展“都市營造”更是以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為主題,參展人員中有三分之一是建筑師。建筑雙年展也總是邀請從事影像、裝置、戲劇,甚至文學的藝術家共同參與。我們的當代是新自由主義籠罩下的當代,各種問題交織在一起,學科之間交匯碰撞、邊界不斷變動。建筑和藝術自古以來也不是兩家人,在當代,它們更是交互著成為我們認知和構造現實的方式,而現實就是洶涌的都市化未平都市更新又起,城市、空間和日常生活是創造性工作所必須處理的問題。暫不做architecture的詞源學考據,在漢語里,建筑既是名詞又是動詞,不僅僅指向建成物,也指向生產和使用過程,更加具有日常性。雙年展如果一定要辦,最好的情況就是為討論和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平臺和支持,當然,成為派對或成果匯報也是無法阻攔的選擇。
在西岸雙年展鮮明的建筑和當代藝術板塊之外,有一個很特別的項目,那就是“住在上海的植物”。該項目是一個持續八周的課程,“從植物的角度入手,探討自然和城市的關系”。項目由一直關注社會參與性實踐的文化學者、香港城市大學的鄭波老師發起,每期課程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來講課(比如請生態學者來講城市中的濕地、請文化學者來講上海的植物圖書、植物與私人空間的關系變遷);除了網站上的課程視頻,學者也會在線下與公眾實地互動:課程設有線下俱樂部——西岸雙年展現場一處廢棄的小樓,屋里掛滿了學生的植物速寫;小樓周圍遍布的野生植物基本是在這塊土地廢棄后占領過來的,它們被精心掛上了標簽注解;項目進行期間還配合“手繪植物”等老少皆宜的公眾參與活動。“住在上海的植物”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幾乎每兩天就會推送課程通知、活動花絮,甚至植物小常識。這個項目既像科普又像公教,既可以作為興趣小組也可以作為親子活動,從植物引出生物的、歷史的、文化的等等一系列問題,如同織就了一張豐富的網。看似和建筑無關,卻涉及了城市空間的變遷;看似不太藝術,卻可以將“美學意識”(藝術家徐坦很喜歡說這個詞,他最近也在做一項華南植物的調查研究工作,并冠以“社會植物學”之名)放進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這個無法歸類的事物可以用德·塞都(Michel de Certeau)的“日常生活實踐”來闡釋,也正是拉圖爾(Bruno Latour)所描述的“行動者網絡”。

這個項目給精英化的、缺乏熱度、難以交流的西岸雙年展帶來了動態和生氣,也幾乎唯有這個項目真正與上海這座城市及其居民發生關聯。不過,由植物引出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是只講一堂課就算了,還是會引發深入的研究?八周的課程結束后項目還會延續嗎?以怎樣的方式延續?這個項目是不是也有點小清新的氣質,關心身邊的植物會不會變成了少數人的另一種附庸風雅?這些都是該項目尚未給出的答案。此外,這一項目無疑是在進行知識生產,但是譬如對植物本身的信息收集——豬毛蒿是菊科蒿屬的,這是知識卻幾乎無用。整個項目最大的意義還是在于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工作方法,一種德·塞都所說的“戰術”。宏大敘事、炫目口號總是接不上地氣,日常生活卻無時無處不在,無論關注建筑問題還是關注藝術或其他方面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用戰術在被規劃、被規訓的秩序中由一個點打開一道缺口,由點及面,見微知著,進行一場小而有力的日常生活革命。
“住在上海的植物”這類實踐項目借著雙年展的契機發生當然是好事,但是沒有雙年展這些行動也應該發生(事實上關注不同社會問題的持續性實踐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比如廣州的恩寧路小組、武漢的“東湖計劃”),反而雙年展兩年一屆、策展人制的死板模式并不利于推動這類活動的開展。景觀社會里的各種展示已經泛濫成災,以“展”為核心的各種雙年展已如同雞肋。真的關心城市問題、真的要介入我們生活的空間,最好的雙年展就是不展,取消費錢費力的展品,以這些財力支持生產性的行動,以日常行動代替展示。行動依靠人們的自覺和智慧,也需要方方面面因素的成全,就像植物漸漸蔓延西岸的荒地一般。建筑師們喜歡說“自然生長”,如果社區、城市、生活方式都可以像植物一樣長出來,一定不是依靠建筑師的精心設計,而是主動的空間生產和情境創造,而建筑師作為專業技能的掌握者也是行動者隊伍中的一員,是起到關鍵作用的節點。
坊間傳言西岸雙年展很可能是只辦一屆的雙年展,因為大家都知道,它的誕生相當于為西岸片區的開發先行擊鼓,待到資本就位(或就不了位),這個雙年展就會如同過河后被拆的橋。包括西岸的主展場——原上海水泥廠舊址在內的整個西岸片區,大片的工業遺跡,富有特色的建筑物,開闊的視野,其中有記憶、有故事、有文脈。在規劃藍圖中,這里是未來的西岸文化走廊,其精致與無聊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能夠將這里交給居民像植物那樣自由占領,有人居住,有人涂鴉,有人開演唱會,有人搞研究,有人自己造房子,那該多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