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TIME:9平米的空間,包括外墻等建筑部分也是藝術家可以根據作品需要隨意改變的嗎?因為在不同的項目中,小空間的外墻和門的形態都不太一樣。
張冰:9平米并不只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方盒子。根據藝術家個人項目的需求,美術館的建筑結構、墻體顏色,細節到門的形狀和地板等都不一樣。比如倪有魚《泡影》展覽的時候,墻面是青瓷的顏色,門是類似廟宇一樣的拱門;但是在王思順的《不確定的無限制者》的時候,根據藝術家作品呈現的要求,門的位置和形狀改變,墻體顏色重新粉刷成為接近作品材料鉛的一種灰色。
ARTTIME:空間的位置有沒有對項目的呈現帶來什么影響?首先它是在德國駐華使館區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里面的,其次是個圖書閱覽室和會客廳的位置,這樣的選擇會不會帶來過多官方或是政治性的因素?
張:德國領事館文化教育處的官員海墨思博士最初希望運用這個空間推動一些藝術項目,同時強調藝術的實驗性,也是為了給更多新興藝術家獲得平等的藝術支持的機會。所以,藝術的實踐性是我們關注的線索,是一個基于學術的考慮,和官方、和政治沒有任何關系。但是這個空間的位置對項目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領事館文化處的閱覽室空間對公共開放。為了達到更大的開放結合公共推動的目的,連閱覽室的墻體都是透明玻璃的。這就讓9平米美術館的項目獲得更多觀眾的關注和好奇。9平米美術館的空間因為這一原因,得到更多的延展。因為觀眾的反映和想象也成為這個空間的一部分。
ARTTIME:在藝術家定位上為什么是青年藝術家?現在也有人對于青年藝術家的推廣和扶持項目過多而擔憂,您是怎么看的?在選擇這四個(組)藝術家時您的選擇標準是什么?
張:我不認為現在對于青年藝術家的推廣和扶持項目過多,我覺得是好的不多。我說好,不是做個好的展覽,評選一個獎項,給點獎金,帶到個博覽會,而是對于年輕藝術家的教育發展項目非常少,知識儲備需要加強。
ARTTIME:這幾個項目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張:很難說他們之間有什么內在的相互關聯,因為每一個展覽都是一個藝術家的獨立項目。中國當代藝術現狀是沒有什么明晰的統一的一個方向,所以無法概括。但是這四個展覽分別反映了中國當代藝術現存的四個方向:
1.嘗試古代東方美學與當代藝術語境的連接;
2.多學科的探索與社會實踐;
3.全球化背景下的審美趨同;

4.多媒體藝術的現轉與發展。
ARTTIME:您希望9平米的項目能夠給現行的越來越膨脹的展覽體制和市場對藝術的裹挾提供另外一種新鮮活力的因素,在這其中有把公眾作為主要的考慮對象嗎?在幾個項目的實施中,公眾的反應和所處的位置是怎樣的?
張:公眾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如倪有魚的《泡影》,觀眾的參與是整個展覽的一個環節。藝術家展出的80多件肥皂雕塑,藝術家希望觀眾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帶回家,但是帶回家后,你將把這件雕塑放置在什么地方呢?是將作品作為作品放置在墻面?還是將作品放在洗手間準備使用雕塑的材料——肥皂呢?這些細節只有觀眾的參與反映才能完成并完整。在其他的大部分的實踐中,路過的行人、大樓的辦公室員工、周末來酒吧消費的人群,對9平米美術館都充滿好奇與疑問。他們參與并組成這些項目的社會實踐。
ARTTIME :9平米美術館的項目是會長期做下去的還是階段性的?
張:原計劃只是一個階段性的項目。但是現在我們正在計劃下一階段的展覽了。
ARTTIME:這四個/組藝術家是在整個項目的啟動之前就已確定了嗎?選擇他們的依據和標準是什么?
張:這里面有個背景小故事。在籌備展覽之前,德國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希望這個項目可以體現中國當代藝術目前的狀態,或者體現它在目前的一個方向。但是我覺得中國的當代藝術在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或狀態。如果有,也只是反映在市場和商業上,需要大家警惕。我轉換了一下思路,設想,假如自己是一個外星人,擔負一個宇宙的使命來到上海,如果我只有一個途徑——通過中國當代藝術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我該選擇什么樣的藝術家和作品呢?也許我應該呈現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幾個方向(這在上個問題中已有詳細回答)。而選擇的藝術家應該是這幾個方向的典型代表,年輕有才華,特點的正負兩面都很明顯。所以藝術家在項目啟動之前已經確定好了。
ARTTIME:這四個項目之間的內在聯系性并不大,更像是四個獨立的藝術家個人項目,這樣如何支撐9平米美術館項目作為一項長期和整體的藝術實踐項目的整一性和項目宗旨?
張:通過某一個或某幾個項目當然無法支撐整個項目長期和整體的計劃。我喜歡緩慢一點,一個接著一個來實現這些項目。這樣也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消化和實踐。
ARTTIME:現在中國不僅美術館叢生,藝術空間也越來越多,9平米美術館的定位是藝術空間,它是“反美術館”的?與日漸增多的其他藝術空間相比,它的獨特性在哪?
張:“反美術館”這個字眼我不是很喜歡,過于文化運動的感覺。9平米美術館只是提出在美術館發展過程中被忽略的一些現象,但是中國需要越來越多的優秀的美術館。與其他空間比較而言,它因為體量小,所以結構系統非常單純,也因為體量小,所以藝術家沒有什么可以矯飾自己的作品,好或者壞,都在那里。

ARTTIME:在為期半年的項目實踐中,您覺得項目實施中最大的問題和困難是什么?張:保持這個項目的活力、前沿和實驗性,是需要時刻思考的問題,也是項目實施過程中最需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