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 …”這首被《非誠勿擾2》捧紅的小詩《見與不見》,探討了愛與生命兩大人生主題,內斂而深情,婉轉且細膩。對于這首小詩的作者扎西拉姆·多多(談笑靜),我們了解甚少。這種甚少,一種出自她本身的低調,一種源于對信仰的尊重。她的生活,其實和我們普通飲食男女,并沒有什么大不同。她也在按部就班地讀書、考學;她也會為衣食住行奔忙,為生活瑣事煩擾。不同的是,在車水馬龍的喧囂中,她的內心世界卻有著別樣的靜謐,指引著她筆尖下流淌出的是寧靜怡然,舒緩愜意的詩詞。
逆行,另一種前進
Q你怎樣成為《我們》的主編?
中間有怎樣的故事?
談笑靜:之前我一直在做手機APP雜志,是屬于我的雜志,但是范圍很小,只有一個人和一個故事。陳坤的《我們》找到我,純粹是機緣巧合。當然我很希望借此展示更多的生命體驗,將這種體驗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Q如何界定此次與陳坤的合作?
談笑靜:沒有界定過。我只是把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更加深入、專業地做下去而已。至于對方是誰,并不是我首要考慮的因素。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著共同的信仰和追求。
Q第一期的主題是“逆行”,
你是如何理解“逆行”的?
談笑靜:我們真正想做的是正常。就像我曾經問過許巍,我發現在一個顛倒的時代,堅持正常是一種悖逆,是一種犧牲自我的悖逆,在一個急速的時代,堅持慢行也是一種悖逆,是一種孤獨的悖逆。所以不是我們在逆行,而是世界在顛倒。之所以我們想逆行,是因為我們更想慢慢走,堅定地慢慢走,雖然很與眾不同,卻也再正常不過。
Q《我們》的定位是什么?
想要傳達怎樣的思想?
談笑靜:《我們》是一本系列主題書。每一個主題的發起,都來自我對生命的觀察與反思,而每一篇文章,都是在解讀獨特的生命體驗。我們希望通過努力,放棄人云亦云的陳腔濫調,原創性地向這個世界表達與分享個體經驗?!段覀儭肥且粋€安靜、從容的閱讀空間。沒有爆炸的資訊,沒有時下的熱點,沒有華而不實的時尚設計。我們只提供一個溫暖而開放的場域,營造閱讀的歡愉,將一個生命引薦給另一個生命。
Q未來《我們》還會做哪些人物的采訪?
以及哪些主題的分享?
談笑靜:人物采訪并不是這本雜志的主題方式,我們只想把“明白人”的故事,真實地書寫出來,與人分享。不見得他是知名人士或是明星,但他必須是一位生活家,對生活和生命有著不一樣的熱愛。
詩歌,內心的獨白
Q你創作的詩歌,是在剖析自己的內心感受嗎?
談笑靜:一切寫作的思路源泉都是源自內心。不僅僅是詩歌,所有的表達都是內心對外界的一種投射。對于我來說,詩歌肯定是源自內心,但卻不一定是剖析自己內心的感受。詩歌不同于其他文體的最大特點便是——詩歌是不允許被剖析的,尤其是對于我這種業余的文學創作者來說,我沒有系統地、專業地去研究過詩歌,所以詩歌創作對于我來說,不是思辨的過程,而是一種靈光乍現的過程。如果是剖析,也只是記錄當下的一種狀態,當時內心的一種聲音而已。
Q創作中,
你最想表達的是怎樣一種心境?
談笑靜:靈感出現的每一個時刻心境都不一樣。每一首詩都是在那個當下,所要表達的情緒和想法,詩歌的魅力也許就在于此。詩歌的到來是不可控的,我沒有辦法去創造它,召喚它。
Q詩歌對于你意味著什么?
談笑靜:詩歌像是對自己的慰藉,很多的道理和安慰的言語,都是另外一個自己給本身的擁抱。我有一個用過的藍色筆記本,里面記錄的不僅是詩歌,還有寫給自己的話語,每次翻開,都像老朋友給的溫暖懷抱。里面有句話到現在我都記得——一直以來,我都把寫作當做一次自我認識,自我排解的方式,越是迷惑倉皇之時,越是困頓無措之際,越是憤懣不平之中,越是能在詩歌中得到指引和慰藉。
《我們》
作者:談笑靜(編)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36.00元
編輯推薦:由娛樂圈最具文藝氣質與悲憫情懷的明星陳坤,跨界操刀擔任雜志出品人,扎西拉姆·多多(談笑靜)擔當主編。《我們》帶有某種強大的氣場,每期一個觸及心靈的溫暖話題,給尊崇自己內心方向又孤單的個體帶來分享的力量和鼓勵。
談笑靜: 筆名扎西拉姆·多多,《我們》Mook主編,《當你途徑我的盛放》、《喃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