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津前言
“每一個聲響,每一種聲音,在這個世上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它也代表一種信息的傳達。在人類的定義當中,聲音泛指人類耳朵所能聽到的波。在自然界中這波亦可能是人類耳朵所聽不到的頻率,如同蝙蝠利用波的反射來定位與飛行,它所用的波則是人類耳朵結構所聽不到的。因為它們所用頻率是人類所能聽得到的頻率(20Hz20KHz)之外,我們又稱它為超音波。每一種物質所發出的聲音,本質上是不可相同的,頂多只能類似,例如:某些動物利用聲音來辨別身份,但在我們人類看來這種叫聲是相同的。既然每一種聲音的本質都不會是相同的,所以兩把一模一樣的小提琴也不會相同,只是我們沒有用心,夠不夠專業去分辨。”
有些時間沒有聽到這樣一段話了,它是一個音響人對音響的態度,也說明音響對于我們而言,不是簡單的一個字“玩”,更多的是要用心去感悟、享受它。所以今天當我看到谷津音響,突然發現作為一個來自寶島臺灣的音響,它更多的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做到親民為上。它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以最低廉的價格做到最好的聲音表現。
走進谷津B-90合并式功放
谷津,紅旋鈕,薄機身,典型的小型功放,作為筆者的我也就只聽過B-80合并式功放,然表現用四個字來形容最恰當不過——“可圈可點”,應該說其聲音表現在同價位上頗有競爭力。且旗下從U1、U2、HA-2到B-90、B-100P等均有不俗表現,但若各位對谷津略有了解,就會發現這些產品均附有耳機接口,后來作為音響愛家的我從總代理才得知,原來谷津的創始人張先生是一位耳機發燒友,對于耳機十分熱衷,所以從他的首款產品開始就都有耳機接口,且他的成名作就是一部耳機放大器HA-1。后來大家所熟知的U1、U2、HA-2解碼,包括現在的HA-3耳機放大器都十分注重耳機輸出。據說張先生對于耳機放大器的測試,所用到之耳機都是在業界頗有名氣的——德國sennheiser(聲海)HD800、德國beyerdynamic(拜亞動力)T1、美國GRADO(歌德)PS1000。今天放在我們面前的這部B-90,雖不是耳機放大器,卻也很有特色,除了做到音響的核心——功率放大,亦能為我們帶來D/A解碼,目前市面上此類產品并不多,若有,價格亦偏高,似乎英國Naim(名)有款,據說在3萬元以上,而B-90卻不足萬元。
談到谷津B-90,不能不提到他家的另一為人津津樂道的產品B-80合并式功放。這是谷津張先生A-15功放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整機以黑、紅兩色為主色調,較之前產品更具Hi-End色彩,已完全脫離小廠土炮味。兩顆酒紅色的旋鈕,分別是輸入掣和音量掣,且具遙控功能。內部的環型牛較A-15功放更有力,功率設計為2×100W。該功放采用了Nonfeedback(非回授)線路技術,無TIM失真,帶寬更可直達600KHz;而它的SBCA(Synchro bias Class A)同時相動態A類技術使功放可做到無轉換失真,且永遠動作于線性放大區,并備有34dB與44dB不同增益之輸入選擇和bypass功能。當然另有值得一提的兩點就是可當純后級使用,若可能,消費者可選擇一部多聲道數字解碼,配以B-80的多聲道模擬前級,即可成為一部多聲道數字前級。
那么B-90相對B-80在哪些方面做了改進呢?應該說功率放大上B-90相對B-80無太多改變,但設計者為了讓更多的音響玩家能夠享受更多的音響玩樂,在B-80的基礎上設計并采用了與HA-2相同性能的D/A,以強化功放的功率需求。在它的身上除了功率放大和信號輸入外,另增添了一組高性能的D/A轉換器支持SPDIF格式。
谷津B-90 D/A轉換器
關于D/A,已經是現在最熱門的話題,大家在同步與異步上爭論不休,規格上也也早就啟動,從最早的44.1K/16Bit到192K/24Bit,到現在的384K/32Bit,未來會有人做到多高現在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很清楚,聲音信號是用數字來記錄,目的在于更精確的記錄聲音,最主要還是給人耳聽到,而人耳的聽力極限大約為20Hz-20KHz。可承受的最大音壓約為120dB以下,年紀越小其承受的音壓能力也越小,動態范圍則是音壓的相對值。目前業界多以96KHz/24Bit或192KHz/24Bit為主,母帶錄音則以96k/24Bit為主,少部分采用192KHz/24Bit來錄制,當然我們也有看到部分錄音室采用384KHz/32Bit,但這已經微乎其微。可當我們真正選擇D/A數字解碼時,卻發現很多朋友并在乎的并不是D/A的技術參數,更在乎它的聲音表現,所以往往無論多優秀的技術僅僅是對音響玩家或音樂愛好者有那么一點點的心理因素,但真正讓它們對其發生改變的還是D/A解碼器本身的聲音。
B-90作為一部合并式功放,與普通功放最大的不同就是內建D/A解碼,DAC為192KHz/24Bit,并且向下全部支持,采用Bit by Bit,Simple技術,不做任何升頻或降頻取樣。取樣率越高,模擬率電路便做了一定簡化,但為考慮大多數唱片軟件均為44.1KHz,因此B-90在DAC上采用的是AnadogFlter設計,就如HA-2 DAC擁有極高的斜率與極低的相位差一般。
B-90除了D/A解碼,還有一點也是我們要看到的,那就是Bias(靜態電流)可調。這種設計最早被應用在谷津A-50,主要是用于調節8歐與4歐之間的靜態電流對應,簡單講來就是喇叭阻抗下降1倍,驅動電流就上升l倍。該設計被谷津更多的用于一些耳機放大器上,特別是HA-1與HA-2上,由于耳機阻抗變化更大,因此將Bias(靜態電流)設計成多段可調。那為什么谷津會在B-90設計有Bias(靜態電流)?這都源于如果功放沒有Bias(靜態電流)則處于B類放大,B類放大帶來的結果就是會產生交叉失真,一點點的Bias(靜態電流)都會令交叉失真消除,形成AB類放大。可是Bias(靜態電流)怎樣才算最好,自然是各位嘴邊常提及的A類。這里B 90以STD03N和STD03P來擔負Bias(靜態電流)的作用,其內建溫度調節可使工作點保持穩定,不會隨著溫度變化而飄移,同時簡化了溫度補償電路設計,減少不必要的零件帶來的惡化。而負責調節STD03N與STD03P的功率電阻,B-90特別訂制了超低誤差的無感線繞電阻。對于變壓器,B-90則專門為它設計了一個位置,以降低變壓器對放大線路的干擾,對稱的布局與精采的PCB Lay Out是在同價位功放上難以看到的,優秀的動態范圍、極低的噪訊底層、快速的回轉率與瞬時反應等……B-90為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劃時代的數字播放的方便性,下面就讓我們重新定義這未來的多功能功放吧。
原來音樂可以這么美
民謠詩人Allan Taylor(艾倫.泰勒),英國具有極其崇高地位的音樂人,也是我最喜歡的一位民謠歌手,他60年代便紅遍英國民謠樂壇。其歌曲輕柔、穩重、溫暖而抒情,和煦的歌聲與純熟的吉他技巧搭配其它優秀樂手的簡單樂器伴奏特別適合夜深人靜的時候輕松欣賞。而他的專輯《Colour To TheMoon》更是錄音精致、清澈而透明。其低沉醇厚的嗓音、詩意的歌詞、耐聽優美的曲調,與穩健幽雅的吉他演奏,這些特色造就了Allan Taylor(艾倫.泰勒)獨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地喜歡民謠吉他的樂迷。聆聽他的音樂就仿如在時間與空間中盡情悠游,像是閱讀一本精彩的回憶錄,隨著他的歌聲進入一段又一段的旅途。透過B-90,你會發現自己不是在玩音響,而是在享受音樂帶給你的樂趣。其實想來也對,音響是什么?是音樂的重播載體,對音樂的完美詮釋,坐在那里,品茗享受音樂,實在是舒坦。雖為男聲,卻也是那樣的輕柔,不溫不火,暖暖的直入心中,Allan Taylor(艾倫.泰勒)的吐詞清晰明了,吉他之聲與柔柔的歌聲形成最美的和諧。
相比起民謠詩人Allan Taylor(艾倫.泰勒),下面我欣賞的這張唱片的演奏者則略顯輕盈、飄逸,東方女性的矜持更為濃郁,但也正是這點讓她的古典吉他更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她就是日本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村治佳織。在日本,村治佳織的名字家喻戶曉,她是新生代古典吉他演奏家中的領軍人物,被譽為“吉他公主”。在日本,村治甚至擁有自己的電臺節目,每周邀請不同領域的嘉賓,聊的是音樂與歷史。她甚至被稱為“自然的協調音色,富有天性的藝術家”。對于村治佳織,其實還源于筆者對一張收來的村治佳織專輯,欣賞這張專輯,讓人不自覺的脫口而出就是一句“多自然啊”這樣的詞語。《巴洛克素描》是村治佳織的第三張專輯,也正是這張唱片,讓眾多的吉他愛好者認識了這位才情橫溢的吉他演奏家。其收錄的19段樂曲的原作者分別是斯卡拉蒂、巴赫、亨德爾,有趣的是,這三位偉大的作曲家都出生于1685年。這些樂曲原本是為鍵盤、弦樂器或人聲創作的,村治佳織僅僅通過吉他,就將巴洛克音樂中繁復嚴謹的結構和端莊典雅的風格表現得如此完美。與Allan Taylor(艾倫·泰勒)的吉他演奏相比,村治佳織的古典吉他更多了份對音樂的真實,對音樂的唯美,每一根撥弦都是那樣的用心,輕輕的,輕輕的走進我們心中。即便是不懂古典音樂的人,也會因為她的演奏變得愛上古典音樂。B-90在這里凸顯給我們的是一種柔情萬種,魅力風情盡在你我眼前,輕盈的高頻表現的如此輕松自然,悠悠然就順延向上,絲毫不費力。中頻委婉潤柔,雖不是Allan Taylor(艾倫.泰勒)的人聲與吉他的結合,但卻讓你感到古典吉他的最美就是能夠很好的把音樂的每一個細節都表現出來,有著豐富的層次感。
《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創作的一部大型管弦樂作品。這是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侖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與很多大型管弦樂不同,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特別是Mercury(水星)和Telarc(泰拉克)公司的錄音最為有名。這兩家錄音公司在整個樂曲的演奏中采用了真實的火炮場景,以做到最逼真的音樂效果。該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后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后來激烈的主體沖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里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后來,俄國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真實的炮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曾經對自己的這首樂曲并不滿意,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他給他的資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說:“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嘩,我創作它時并無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但怕是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首大型管弦樂竟會成為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稱贊《1812序曲》“這首序曲是深具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回蕩,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于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谷津的B-90面對這樣一首氣勢磅礴的大型管弦樂,卻并沒有嚇倒,而就如紅色旋風來到我們面前,可以充分感受到大型管弦樂的恢弘龐大,每一個片段都充滿了音樂對俄國人民對法軍的仇恨,也讓聽者透過樂曲感受到一場大型戰役的來臨,當戰役真正來臨時氣氛是那樣的緊張。樂曲在這時每一個環節都是那樣的清晰,層次豐富,低頻厚實、低沉、穩重。大炮、鐘聲雖讓有些朋友感到還不是特別的強大,足以震撼,但在控制力上卻也是較為突出的,有著讓人滿足的深沉低頻和下潛。
音響的評論、音樂的尾聲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經過一段時間的欣賞,我們一幫人也要各自回家了,但對于谷津B-90卻是有著各自不同的評論。有人說作為一部普羅價位,適合大眾的合并式功放,它的表現可圈可點,值得擁有,有人則以為它還有一定的不足,譬如以為它的功率偏小。但我以為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音樂的內涵表現出來。在這點上谷津B-90做的算是不錯的,它追求的不是音響的音響性,更多的是對音樂的詮釋,可以讓聽者感受到音樂的唯美,音樂的真實,自然輕松的聲音飄于你我,所以這里我強烈為各位推薦這部聲靚價廉的來自寶島臺灣的谷津B-90合并式功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