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宜蘭縣,圣嘉民老人長期照顧中心(下稱“圣嘉民”)周圍的居民常常能看到,老人從照顧中心的樓里慢慢走出來,到田地里種菜、種玉米、澆花。環境的自然融入,讓這座養護院看起來更像個生活社區。
滿足老人的“小癖好”
作為圣嘉民和竹林養護院的建筑師,黃聲遠認為自己比較幸運,遇到的經營者都比較有經驗。他們告訴黃聲遠應該把廁所放在外面而不是里面,這樣通風更好,不會有臭味,因為老年人可能有漏尿的問題;有老人是坐輪椅的,走廊就要造成單邊的;輪椅老人的活動范圍沒那么大,在他們有限的活動范圍里,要能看到好的風景,外面有陽光,有花草。
他們對老人心理的體察已經細致到能考慮“小癖好”的地步。設計竹林養護院時,寢室的公共走廊就做成有凹有凸、類似波浪的形態,因為一些老人會躲在小小的角落里去看別人。當時黃聲遠和他的設計團隊“田中央工作群”還有個想法:讓不能動的人,也能感受到身邊有很多活動在發生。同樣都是坐一天,關上門待在屋子里,孤獨感就比坐在門前看人來人往要強烈得多。于是竹林養護院5層高的大樓里安裝了大量的玻璃內墻和外墻,中間的墻都是透的。內墻用窗簾做隔斷,拉上就有私密性。每層的外墻外側、露臺外側都種了綠色的植物。這些綠色植物引來各種鳥類,停在二三樓的露臺上,老人坐在房間里,能曬著太陽,看遠處的風景和近處的鳥飛過停留,聽它們嘰喳的聲音。
讓老人感覺活在社會中
內地設想的養老比例是居家養老占90%,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占10%。臺灣社會的主流養老方式也是在家里養老,但自己家里養老就給現在的建筑設計者提出了新的問題,日本建筑設計師原研哉就提醒中國同行,現在就要考慮到未來居民變成老人的問題。日本在1970和1980年代有大批的建筑建起來,“當時在建一個小區的時候,不會考慮到社區之間如何互動,鄰里之間怎樣的互動,會造成居住的人相互間變得很冷漠。”
臺灣的養護院的很多做法,都是盡力讓養護院里有更豐富的社區關系。兩個房間共享一個小客廳,小客廳外面有公共的地方吃飯看電視,每兩三個客廳中間還會有連通起來的空間。這樣坐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看到幾個區域,中間的縫隙向外還可以看到對面的小孩、旁邊的社區、周圍的農民在耕種。老人會感覺好像生活在社會人群中。
穿上制服會失去歸屬感
竹林養護院的經營者不愿給里面的老人穿制服,因為穿原來的衣服會讓老人覺得有住在自己家里的感覺,穿制服相對來說會在心理上剝奪自在感和歸屬感。即便很難管理,也要照顧到這一點。
他們甚至不那么熱衷于運用設備。盡管這些設備在日本很好地解決了人力不足和人工成本高的問題,但是在臺灣,大部分家庭還是喜歡找護理人員來照料老人,一個原因是臺灣的人工成本沒那么高,尤其是在宜蘭縣;另一個原因是身體接觸和語言交流,也會讓護理人員和被照顧的老人都比較快樂。
(摘自《第一財經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