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陳寅恪所說“造極”的“趙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統治時期。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北宋就占了六家。這六家(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又都活躍在仁宗時代。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都出現于宋仁宗時代。
宋仁宗為何能創史上最繁榮時代?這與他胸懷仁義、寬厚待人的行事風格有關。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考試中,年輕氣盛、心憂天下的蘇轍在試卷里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里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
當時的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建議對之嚴厲制裁。宋仁宗卻很淡定地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舉子,敢于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血氣方剛的蘇轍僅僅依據道聽途說,便在科舉考試中“妄議”朝政,且矛頭直指皇帝,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難逃其被滅九族的命運。宋仁宗的寬容心胸,由此可見一斑。
宋仁宗不光對人仁慈寬厚,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史書中記錄了他大量嚴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時不時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么。宋仁宗回宮后,風風火火地對嬪妃說道:“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仁宗“為什么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
宋仁宗回答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我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對屬下能如此細致入微之體恤,委實不易。
宋仁宗一輩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變法,因為只有變法才能改變積貧積弱的現象,才能富國強兵。可是做了長期準備工作的“慶歷變法”很快就失敗了,他并沒有灰心,在儂智高入侵廣南州郡之時,他又突破人事制度,力排眾議,破格任用士兵出身的大將狄青為統帥,平定了依智高之亂。在他去世的兩年前,他又醞釀再來一次規模更大的變法,卻沒有實現。
知識分子在創造精神財富的時候,特別需要精神上的寬松,宋仁宗時代是一個知識分子精神上特別寬松的時代,所以文學藝術事業都很發達。在仁宗晚期,富弼、韓琦、文彥博、曾公亮相繼為相,歐陽修參加政事,包拯為樞密院副使,司馬光知諫院,真正稱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滿朝。這樣的盛況,過去的歷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時代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