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學家認為:“聰明是吃來的。”這話自然說得有些過分,但從另一個角度提示我們,腦力勞動者必須重視飲食、重視腦的營養!
人的大腦從胎兒期開始發育,三歲左右是關鍵時期,通常在十五、六歲前基本定型。因此,現在人們普遍注意嬰幼兒的智力發育,也常常給孩子吃點蛋、魚、水果,但年齡稍長,就不注意腦的營養要求,只知吃飽肚子就作罷,這是不正確的。
一個人的大腦,一生能儲進一千億個信息單位,相當于五億冊書。大腦兩半球的總通訊量,每秒約四十億次沖動,工作相當繁重。很自然,它必須有足夠的營養才能堅持正常工作。
葡萄糖:從本質上說,大腦消耗的是能量,即葡萄糖。我們每天吃的主食有大米、面粉、山芋等富含淀粉的食物,淀粉進入人體后被分解成糖;糖在氧化過程中放出能量。大腦這個人體的司令部,要消耗人體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因此,必須注意補充糖類。不少人(尤其是學生)由于早晨馬馬虎虎吃一點,或者不吃,近午時饑腸轆轆,血液里的糖份過低,能量不敷應用,就會無力、心慌、頭暈、出虛汗,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也就會大大降低。所以,“早晨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的說法是有道理的。有些學校實行課間加餐,對學生的身體和學習有一定好處。順便提一下,腦力勞動者喜歡夜晚工作;不少學生也常在夜晚學習,如果工作或學習得較晚,最好吃點夜宵,以補充身體的消耗。
蛋白質:十九世紀德國著名化學家利比希發現,蛋白質是人體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食物。蛋白質在必要時也能轉化成為人體的“能源”。蛋白質對腦的發育也頗為重要,尤其是正在生長發育的青少年特別要注意補充。一般說,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在數量上并不苛求,可是質量上卻要求含有足夠的必需的8種氨基酸。蛋、魚、肉及乳制品所含的必需氨基酸都比較齊全,它們的營養價值也就比較高。植物蛋白質以黃豆為好,其次是花生和芝麻。進食時,如能葷素搭配,那就更能得到各種各樣的氨基酸了。提起肉、蛋、乳類。有些人就想到膽固醇,因而不敢碰它。其實,并不盡然。某醫學院一位營養學家雖然已達古稀之年,身體也并不瘦弱,仍然每天吃兩個雞蛋、喝半磅牛奶。他認為,一個人首先要滿足身體的正常需要,只有在“收入”過多的情況下,才談得上限制積累的問題
維生素B和谷氨酸:這都是很好的營養神經的物品,維生素C于腦細胞也需要,缺少它們對腦力勞動不利。據國外報道,大劑量的維生素B1還可以保護大腦,避免酒精中毒。維生素B、C含量較多的食品有:糙米、粗面、水果和蔬菜。
腦磷脂:在藥品補腦汁和豬腦、羊腦里,含有很多腦磷脂和谷氨酸,的確可起到一定的“補腦”作用。最近還有人發現,一些藥物如核糖核酸,可以提高人和動物的記憶力,也可用于治療腦發育不全。要說明的是,雖然某些含有維生素、谷氨酸、磷化合物的食物(或藥物),對腦的功能有些益處,但真要使自己增加聰明才智,還要靠自己的勤奮努力。
清新空氣:人可以幾天不吃飯。卻不能一時一刻不呼吸。人腦雖然只占體重的2%,它的耗氧量卻占全身的20%以上。腦細胞只要停止供氧幾十秒鐘就會喪失意識。因此,氧也是腦的一種營養物。通常認為,早晨是學習、記憶的好時光,因為早晨空氣清新、氧氣充足,特別是曠野山林的空氣中含有大量陰離子,更能使人精神為之一振。空氣中的陰離子進入人體后,能使血壓下降,精神旺盛,注意力集中,工作效率會大為提高。我們在工間和課間適當休息一下,到室外換換空氣,做做體操,之所以能使我們腦明神清,也是因為大腦得到了空氣“營養”的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