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福建省安全生產工作創下近十年來同期最好水平,受到國務院安委會的充分肯定:僅發生一起重大事故(夏蓉高速“3·22”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下降10%、12.8%,事故總量、較大以上事故總量均實現“雙下降”。
福建團體成績讓人稱贊,各地市單列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成績又怎樣呢?1月中旬,省政府安委會組織了9個考評組,對各設區市及平潭綜合實驗區2013年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制落實情況進行檢查考評。
此次檢查考評主要內容是:各地關于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相關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情況、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和“百日行動”情況、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情況、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推進情況。
目標責任制考評中,各個考評組考評均不拘泥于聽匯報、查資料,而是將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抽查單位上,聚焦在企業安全生產建設實況、當地安全生產落實成效上。考評組成員們下基層、進企業,用眼觀察、用心感受,一路走來,發現了頗多亮點。
領導重視提升安委會規格
安全生產工作是一項很復雜的系統工程,制約安全生產的因素很多,解決安全生產的問題需要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為更好地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我省多地不約而同地將安委會規格提升到新的高度。
如泉州,率先在全省提升市安委會規格,由市長任主任,各位副市長任副主任,下設19個安全領導小組,由各位副市長任組長。同時,在全省率先實行“黨政同責”,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工作機制的意見》,將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延伸到黨委,要求縣級黨委每年召開一次常委會聽取安全生產匯報,分析、研究、協調解決安全生產工作,包括人員、機構、經費、編制等問題,鄉鎮黨委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分析、研究、解決和部署安全生產工作。
莆田由翁玉耀市長親自擔任市政府安委會主任,每季度召開一次安全生產形勢分析會,通報安全生產形勢。
龍巖將市政府安委會主任調整為行政正職領導擔任,各位副市長擔任副主任,并對各副市長安全生產工作職責進行明確;積極推動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市政府首次把安全生產工作與計生、綜治、黨風廉政建設等一并列入績效管理考評一票否決行列范疇,對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方面存在突出問題的縣(市、區)和部門嚴格實行“一票否決”。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監管水平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加強安監基層基礎建設是開展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環節,是保持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的關鍵因素。為夯實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工作,各地紛紛創新工作方法,提升安全生產監管水平。
福州市政府撥出專項資金1000萬元,建立了江陰化工應急救援機構,進一步完善江陰消防站裝備,整合園區應急救援力量;連江、馬尾、晉安也紛紛投入相應資金,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福州市五城區依托社會服務管理平臺全面推進安全網格化管理,將街道按區域、人口劃分成若干個網格(300-500戶),每個網格配若干個格員和安全志愿者,做到對本單元網格內的安全隱患底子清、情況明。
泉州在全省率先開展創建安全發展城市試點工作,制定并出臺《泉州市開展創建安全發展城市實施方案》、《泉州市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工作規劃》;同時,在全省率先出臺出臺了《關于加強全市村(社區)安全生產監管隊伍建設通知》,規范村(社區)安監員隊伍建設,每個村(社區)配備1名以上安監員,每月補貼200元以上。
龍巖市、縣兩級率先在全省設立安全生產專項資金,用于事故預防、先進技術推廣、隱患治理、宣傳教育、監管能力建設等。其中,市級按不低于500萬標準設立,縣級按不低于200萬元標準設立。同時,加大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評獎罰力度,大幅度提高獎勵金額,安排了290萬元用于獎勵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廈門則是通過“數字安監”的有序推進,促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安全社區創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漳州編制了《應急資源手冊》,涵蓋應急預案、應急資源、應急聯系人、應急事故處置評估4個方面,對事故及時救援積累了寶貴的資源數據庫。2013年全市共組織開展各類應急演練783場。云霄積極探索鄉鎮安全生產基礎規范化管理工作,目前全縣10個鄉鎮、工業開發區全部按照必須“建立一個組織機構、擁有一支監管隊伍、建立一個宣教基地、設立一間辦公場所、預算一筆保障經費、購置一套監管裝備、完善一套管理制度、修訂一套應急預案”的“八個一”標準,實現規范化管理達標。
寧德重新編修了《寧德市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并完成了101家危化企業、4家礦山企業預案評審備案工作。霞浦縣三沙鎮由鎮政府牽頭,成立了12人的專職消防隊,并配備了相關設備。
主動作為探索道路交通監管新模式
福建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整治三年行動開展以來,無論在治標還是治本上,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涌現出許多新做法新典型。
如漳州東山縣以抓計生的方式狠抓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構建縣、鎮、村(社區)三級聯動管理模式;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游區推出“摩托車置換和培訓兩項服務措施,落實“‘分層管理、協管服務、主題宣傳’三項保障機制”的“2+3”服務保障措施;平和縣創新交通管理戶籍化工作模式,實施“6+1”工作模式。
泉州率先開展渣土車專項整治,成立市渣土辦,抽調相關部門人員集中辦公,從規范源頭、提高門檻、嚴格審批、嚴查違法、科技管理人手,對渣土車安裝前段管控系統,對非法改裝車輛進行強制切割,恢復原狀。在查處醉駕方面,泉州市公檢法三家聯合形成紀要,對醉駕行為嚴格實行“三個一律”的措施(一律予以刑拘不得取保,一律在7個工作日內辦結,一律判處3至5個月實刑),從嚴從重予以打擊。
三明將樂縣為解決交通事故理賠難題,出臺了《將樂縣道路交通事故意外死亡保險理賠辦法》,并在永安市“113”的基礎上總結出“345\"農村道安管理工作法。尤溪縣長帶領公安局長主抓摩托車不戴安全頭盔專項整治工作,全縣10萬摩托車手抓了4萬多人,路面乘騎摩托車不戴安全頭盔的明顯減少。
南平投資18275萬元,全面完成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的247處危險路段、17處事故多發路段、100座危橋的整治任務以及包含400公里國省道和1600公里縣鄉道的農村安保工程建設任務。光澤縣通過“五四三”工作法,強化農村地區交通管控和宣傳教育,得到蘇省長的批示肯定。
寧德聯合教育部門編寫的中小學生、幼兒《交通安全常識讀本》,獲得2013年全國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作品評選讀本類二等獎,福建省一等獎;開展的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進校園試點工作,得到蘇樹林省長的批示和充分肯定。
加強部門合力強化標準化建設
2013年,我省按照省里的工作部署,采取部署動員、強化培訓、現場觀摩、督促檢查、考核評比等措施,開展標準化“回頭看”和對接“國標”完善提升工作,把工作重點從“認定達標”轉到“評審達標”,從“地方標準”提升到“國家標準”,下功夫抓提升、抓質量,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如泉州、漳州、三明主動對接國家“三級”標準,均超額完成省下達的10%任務。三明市交通運輸局安全標準化達標考評做法還被省交通運輸廳轉發。
莆田不僅把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等級作為市場準入、政府采購、優惠扶持、品牌建設、信用信貸、評優推薦資格條件之一;而且,制定出臺了《莆田市村居安全管理標準化創建工作實施方案(試行)》,201 3年,有292個村(居)實現三級以上達標。
寧德市海洋與漁業局把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擺上重要工作日程,周密部署,全市783艘44.1KW以上漁船全部完成三級以上評定,提前一個季度完成省里下達的目標任務。
平潭為有效推進區建筑工地安全標準化建設,區交通與建設局專門召集全區在建工程項目經理、項目總監和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召開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標準化專題會議,要求制定階段性目標,全包全面提升工程標準化水平。
加強安全文化建設注重宣傳教育
安全意識的樹立要依靠宣傳教育。我省各地在加強安全文化建設,促進全民安全素質提高上,都探索出一套與眾不同、頗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安全宣傳模式。
如福州市積極參加“讓人民滿意”政風行風民主評議媒體直播,向市民公開述職答疑:在全市500多個小區樓宇電梯口刊載安全公益廣告,在200多個LED屏上每月滾動播出2條安全生產標語;長樂市編排情景劇《我的安全日志》榮獲省安全文化創作一等獎。
漳州組織安全宣講團進市委黨校、文廣新局等機關單位開設安全課程:編制《中小學生安全知識教育讀本》3萬本分發到全市各中小學,并列入校本課程:全市成立了11支安全文化說唱隊,深入機構、學校、企業、農村、社區巡回演出;云霄縣委黨校正式將安全生產方面培訓納入科技干部繼續教育課程。
泉州在全市學校100%開設安全知識教育課程或講座,把安全教育觸角向學校延伸;在永春、泉港建立煤礦及非煤礦山和危化行業安全生產警示教育基地;在永春開展兩屆福建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綜合演練暨“安全文化節”活動,設立安全生產慈善基金,受到海內外各界積極響應。
莆田在《湄洲日報》開設《安全生產》專版12期,在莆田電視臺《今日視線》開設專欄]2期,對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工作進行專題報道。同時,加強應急救培訓平臺建設,按照滿足1000人培訓的規模,在秀嶼區征地100畝建設莆田市綜合應急救援培訓基地;并加強急救援隊伍建設,在依托消防、海事等部門建設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的基礎上,充分整合轄區內資源,成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
龍巖市、縣兩級不僅將安全生產培訓內容納入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培訓I課程,而且還集中對縣、鄉兩級政府分管領導、安全監管人員以及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從業人員共400多人進行培訓。
實施“科技興安”建設和諧礦山
作為福建重要礦區的龍巖和三明,立足本地實際,積極推行“科技興安”。
龍巖創新非煤礦山監管方法。一是在全省率先出臺《龍巖市非煤礦山礦長保護礦工生命安全七條保證》。二是組織地采礦山、采空區、防治水、尾礦庫等專題講座和培訓班,對全市所有非煤地采礦山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約200人進行培訓。三是舉辦了重點非煤地采礦山安全管理交流點評活動,通過開展“四個一”(舉行一場考試、開展一場交流、進行一次評比、組織一次點評)活動,考試不及格的,吊銷礦長資格證,提高非煤礦山安全管理水平。四是邀請省市專家(各縣(市、區)安監局長、分管副局長列席觀摩)對全市8家重點地采礦山“集中問診”,分系統對重點礦山企業進行檢查,并建立臺賬,跟蹤整改落實情況,明確未整改到位的不能復工,取得了較好成效,非煤礦山首次實現“零死亡”。五是嚴格執法。通過預警通報、立案處罰等方式,督促企業落實安全責任和隱患整改。
三明煤礦和非煤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完成率達100%,三明和永安、大田、將樂、清流縣(市)煤礦安全監控分中心已建成使用;全市8座三等別以上尾礦庫全部安裝在線監測系統:45座四等別尾礦庫全部安裝視頻監控系統。所有客車、出租車、危貨車、校車全部安裝衛星定位車載終端,重型貨車和半掛牽引車GPS安裝率達80%,渣土車安裝率達70.7%。
針對各地在目標責任制檢查考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各個考評組也逐一進行詳細點評,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編輯/李燕)